神经形态工程与信息理论的前沿探索
1. 神经形态工程的发展历程
1.1 早期研究与项目
- 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在神经形态工程领域开展了诸多工作。Carver Mead的研究团队有一个令人惊叹的项目——硅耳蜗,其频率调谐电路与人类耳朵中的耳蜗相似。同时,其他研究人员致力于硅突触的研究,包括实现突触可塑性的硅机制,以便在硅芯片上实现权重的长期变化。
- 1993年,Christof Koch、Rodney Douglas等人发起了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赞助的神经形态工程研讨会。该研讨会每年7月在科罗拉多州的特柳赖德举行,为期三周,吸引了来自不同背景和国家的学生与教师参与。与多数以讨论为主的研讨会不同,这里的学生们会专注于微芯片的研究,并利用它们来构建机器人。
1.2 芯片连接问题与解决方案
在连接视网膜芯片、视觉皮层芯片以及运动输出芯片时,面临着需要大量电线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研究人员提出使用脉冲(spikes)的方式,就像大脑通过白质中的长距离轴突进行信息传递一样。利用快速数字逻辑对每根电线进行复用,使许多视网膜细胞能够通过同一根电线与许多皮层细胞进行通信,这种方式被称为“地址事件表示”。
1.3 动态视觉传感器(DVS)的诞生
苏黎世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的Tobias Delbrück是Carver Mead的研究生之一。2008年,他研发出了“动态视觉传感器”(DVS)芯片。传统的数字相机基于帧存储信息,在每帧中会丢失部分信息。而DVS相机以脉冲形式异步发射信号,能够以微秒级的精度跟踪移动物体,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在自动驾驶汽车等众多应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15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