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测试:理念、趋势与挑战
1. 测试哲学
在学生时代,我们对“考试”这个词再熟悉不过,甚至可能心生厌恶。不过,换个角度从老师的立场看,考试是有其合理性的。老师会划定一个知识范围,即课程大纲,内容可能涵盖书籍、课堂笔记、讲座等。接着采用特定的测试方法,通过提问并分析学生的回答来评估,比如将答案与书本上的正确答案进行匹配。考试系统的质量取决于测试问题对课程大纲的覆盖程度。
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测试中,也有相似之处。首先要明确被测试对象的规格(类似于课程大纲),然后设计测试,若对象产生预期的响应,就能保证其符合规格要求。
因为时间有限,老师出题数量必然受限,所以要巧妙设计。老师会假设学生可能犯的典型错误,专门设计问题来发现这些错误。若学生回答正确,老师就会给予一定的信任,这体现了对隐含错误模型的信心。电子测试同样运用故障建模,针对假设的故障模型生成测试。成功的故障模型测试经验会增加其可信度,当大部分建模故障被测试时,人们就会期望得到可靠的结果。
如果学生考试不及格,通常需要重修课程,这类似于“完美算法”中的重新设计和制造。在VLSI中,提前了解规格和错误模型并进行针对性设计,被称为可测试性设计。
1.1 学生测试示例
假设有一门“xyzeeology”课程,70%的学生应通过考试,我们称他们为“合格学生”。为便于统计分析,随机选取一名学生,定义以下事件:
- PQ:学生为合格学生
- P:学生通过考试
- FQ:学生为不合格学生
- F:学生考试不及格
由于无法设计出完美的测试,不过老师表现不错,95%的合格学生能通过考试,即条件概率$P(P|PQ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