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中国色彩语言的古老奥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色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从早期的色彩观念到后来的色彩分类,每一种颜色都与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社会结构紧密相连。
早期中国的色彩观念
在西方思想中,色彩至少自亚里士多德时代起就与光相关联。然而,在古代中国,色彩与有颜色/无颜色的二分法相关,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且与光的存在与否无关。颜色被视为物体本身的属性,“被感知为具体的物质,而非抽象概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例如,在晚商时期(约公元前1250 - 1046年),祭祀动物的颜色对应有着严格规定:白色、红色和多色动物用于祖先祭祀;黑羊用于祈雨仪式;黄色动物则专门献给大地和四方的宇宙神灵。多色动物因象征仪式上的不洁,地位低于纯色动物。这些早期的色彩分类尝试记录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国文明最早的书面记录中。
色彩象征意义与颜色来源的材料直接相关。红色被视为“赋予生命”的颜色,是灵魂的神奇回归。从旧石器时代的红赭石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公元前206年 - 公元220年)的朱砂,都与尸体一同埋葬。在商代甲骨的刻字线条中,也有使用毛笔涂抹朱砂的痕迹。
朱砂,即天然存在的硫化汞矿物形式,在古埃及绘画和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中并不为人所知,但在中国古代却是最珍贵的材料和重要的着色剂之一。将其精细研磨并与胶水混合,可制成鲜艳的红色颜料。朱砂还有一个“神奇”的特性,它是血液的颜色,代表着生命本身,并且可以转化为汞,一种“有生命的”金属。汞在中国早期的丧葬习俗中也有应用,据说秦始皇陵(公元前221 - 210年在位)的地面上有一个用汞代表河流的世界地形模型。因此,朱砂在中国古代具有深厚的宗教意义,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控制生命和宇宙力量的物质。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