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分类与双语色彩命名的奥秘
色彩分类的发展与约束
在研究色彩分类时,最初人们被要求对 320 个最大色度、8 个明度等级的孟塞尔色卡以及 10 个无彩色色卡进行命名,这些色卡随机呈现。经过两次这样的命名环节后,再将所有 330 个样本按标准顺序排列成微型版本,让参与者选出每种命名颜色的典型(最佳)示例。由此产生的数据集使得更复杂的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大致上(但并非完全)证实了早期的一些结论。
早期认为基本颜色的编码是按顺序进行的,比如一种语言会先有表示红色的术语,稍后出现表示黄色或绿色的术语,接着是蓝色等。但后来发现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因为在基本颜色术语(BCTs)较少的语言中,每个颜色术语所涵盖的是色彩空间中更大的区域,即一个大范畴。新 BCT 的增加应理解为将大范畴拆分为更小的范畴。
以下是颜色分类发展阶段的示例:
| 阶段 | 颜色分类表示 |
| ---- | ---- |
| 阶段 I | [W/R/Y, Bk/G/Bu],这里“W”代表“暖/亮”,“Bk”代表“暗/冷” |
| 阶段 II | [W, R/Y, Bk/G/Bu] |
| 阶段 V | [W, R, Y, G, Bu, Bk] |
许多北美、中美洲印第安语言以及一些非洲语言中存在一个成熟的基本大范畴“grue”,它涵盖了英语使用者会分为蓝色和绿色的区域。而英语也有自己的大范畴,现代俄语使用者则将英语中的蓝色范畴用两个 BCT 拆分:“goluboi”(浅蓝色)和“sinji”(深蓝色)。
那么,基本颜色范畴的发展受到各种约束,这些约束的基础是什么呢?一个显著特征是,当大范畴拆分时,焦点接近六种基本赫林颜色的范畴会比接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