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渴望与智能手机:现代爱情的别样图景
1. 书信文学中爱情与渴望的语言
在过去,书信文学是表达爱情与渴望的重要载体。18世纪的情感小说很大程度上属于书信体类型,像理查森的《帕梅拉;或,美德有报》(1740)、卢梭的《新爱洛伊斯》(1761)、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以及拉克洛的《危险关系》(1782)等,都是通过虚构信件描绘情感依恋、爱情和渴望的经典之作。
书信之所以成为表达情感的特殊形式,是因为爱情话语预设了分离和渴望。恋人们在分离时书写情书,在渴望的过程中,信件赋予他们情感以形式和意义,让他们成为有爱的主体。而且,关于无果爱情的话语远比圆满爱情的话语丰富。这在其他体裁中也有所体现,比如童话常以“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结尾,却不描述之后的具体情况;喜剧庆祝情侣最终相聚,但戏剧冲突都围绕着阻碍展开。
瑞士文化理论家丹尼斯·德·鲁热蒙在《西方世界的爱情》(1940)中强调了渴望在爱情语言中的关键地位,罗兰·巴特在《恋人絮语》(1977)中也以歌德的《维特》为例阐述了痴迷且无果的爱情。
然而,在数字时代,书信体文学已成为时代的遗物。尽管信件和书信文本仍能传达和唤起情感,但情感小说成功的条件已基本消失。智能设备以及电子邮件、Skype、互联网和FaceTime等新应用重新定义了交流方式,传统信件所依赖的那种分离已不复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与渴望的话语发生了变化。交流变得更快且碎片化,在智能手机时代,图片、语音和声音与文字同样重要。书信文学中发展出的爱情话语也将随之改变。
2. 三部北欧女性作家小说中的爱情与渴望
接下来,我们通过三部当代北欧女性作家的小说来进一步探讨爱情与渴望在现代社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8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