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研究中的伦理反思理论框架
1. 引言
科学进步越来越依赖大规模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商业、政府等领域的高级计算应用也是如此。这些方法利用强大的计算资源,能自动捕获和分析整个统计群体的特征与过程,理想情况下可取代抽样,进行类似普查的全面计数。个体元素间的相互联系可转化为图的边,完整的图有助于考虑案例依赖关系的研究,适用于检测各种群体中的扩散过程。
大数据研究在微观和宏观层面都有重要应用。在微观层面,如生物分子研究,能对极其复杂的系统(如基因、蛋白质等)进行即时快照、分类并检测模式或异常;在宏观层面,可借助遥感网络(如雷达、卫星或望远镜)实时捕捉高度复杂现象的信息,如天气模式、气候变化或宇宙深处的情况。
大数据旨在全面捕获复杂系统的信息,并通过对其元素和特征的广泛研究进行探索和解释。这种方法的深度和全面性令人印象深刻,能从细微变化中找到答案。例如,基因中的蛋白质表达可用于解释特定疾病,北极每小时的温度上升能反映全球变暖趋势,谷歌上“感冒药”的搜索倾向可预示下一次流感疫情的到来。尽管并非所有大数据研究的承诺都能实现,但这些承诺已改变了人们对研究的期望和态度,并引发了各种数据分析实验。
然而,大数据也带来了不同类型的伦理挑战。以全人群的基因分析为例,可能会发现基因与疾病的新关系,也可能识别出携带特定基因的个体。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是否应出于公共健康的考虑减少或消除他们的遗传潜力?如果应用于人类,这将是早已被摒弃的优生学的回归;如果应用于其他生命形式,则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在开源数据收集中搜索模式可在疫情全面爆发前为最易感染人群接种疫苗,但如果搜索结果显示出政治运动或抗议的迹象,又该如何处理?
大数据方法既有提升科学洞察力的潜力,也可能引发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