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表示与文化能力嵌入:从本体到贝叶斯网络及机器人应用
1. 知识编码挑战与本体局限
在尝试将知识编码到本体中时,人们每天都会面临诸多难题。本体虽是一种能让人类和计算机程序(或机器人)理解知识的工具,但并非唯一选择。在知识编码领域,存在着众多工具和语言,它们各有特点,主要体现在表达能力(即能编码何种知识)、推理能力(即从系统中明确编码的知识能推断出何种隐藏知识)和易用性(即知识编码过程以及该过程的自动化程度)这几个方面。
本体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难以处理以概率形式表达的知识。由于标准本体源于形式逻辑,其判断方式较为“二元化”,事物非真即假。就像在形式逻辑中经典的推理“苏格拉底是人;所有人都会死;因此,苏格拉底会死”,在标准本体语言里,无法表述类似“后现代公寓客厅里的一个板条箱有80%的可能性是椅子”这样的内容。要么认定板条箱是椅子,要么认定不是,不存在“可能是”的情况,也不允许为一个断言的真假赋予数值概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概率通常以0到1之间的值来表示,1表示事实无疑为真,0表示事实肯定为假,介于两者之间的值代表不同程度的概率,例如抛硬币时,正面朝上的概率接近0.5。
本体在表达不确定知识时,其表达能力显得相当有限。尽管这乍一看可能只是个小局限,但实际上是个大问题。因为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往往是不确定的,我们很少能做出在任何情况下都无疑为真的陈述。有人可能会认为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较大,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并非没有体现。比如在定义概念时,像“桌子”的定义,只要大家对其含义达成共识,似乎不需要引入概率信息。然而,像前面提到的板条箱当椅子的例子,使用概率描述会更合适。而且在生物学历史上,鸭嘴兽就曾让自然学家和认识论者陷入困境,因为它既属于哺乳动物又会产卵,难以准确分类。在现实世界中,类似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