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工作量设计开发过程,我感觉就像是一知半解的需求上,做了少许的概要设计后进行了详细设计与编码。回过头来补充文档发现实现的功能是与需求有偏颇的。 整个项目要先有个良好的需求规格说明书,包括其中的一些规范、参考等都应该说明清楚。整个CollegeSystem系统虽然包括多个子系统,但它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需求文档。之后再以组为单位进行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甚至是组内只负责详细设计。 文档没有完成,我却想了解下其他大学的校园系统包括哪些。在搜索栏里随手输入了个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包括的网站还真不少。从版权声明上可以看出,部分网站是软件公司做的,也有部分是武汉大学未来网络服务中心做的。可以说武汉大学的信息化工作做的还是很跟进的。不过咋看上去感觉太乱,我找了好几个网站才真正找到了武汉大学的主页。而且其好多内容是有待完善的。由此可见,整个社会信息化的道理还很长,而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有两点是要认真考虑的,那就是如何做到利于他人捕获信息,如何捕获他人信息。这些在设计里都应该有所体现。 看武大的各个系统,其成熟度从界面设计布局就可见一斑。由此再看知名软件公司和小公司其产品、服务、管理等各个方面也是相去甚远。 造成这么大的差异不仅是技术,应该说绝大程度上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有人说,微软和腾讯的技术不是最领先的吗?但他们总是可以凭借自己强大的客户量来追超上那些创新的人! 那是什么起了作用呢!我想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决策人。无论是大到公司的CEO、CTO还是小到一个项目组长。这个决策人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可想而知这些人的综合素质很高! 搜索知名企业的决策人,可以看出他们的出身分为两种,一种是技术出身的人,另一种是非技术出身的人。不过像比尔、开复、彦宏、一男都是技术出身的人。 各类决策者对公司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技术对于这些技术出身的决策者代表着什么?这是他们涉足这一领域的条件,是他们得以发展的强有力基础。 公司的发展就像人民素质的提高一样,单一因素是完不成如此巨大的使命的。但是熟悉这块技术,就能够清楚这块因素在众多因素的位置、比重。这就像漆黑天边的一道亮线,透过它便拥有了看清整个世界的眼睛。 项目的雏形是不会太受看受用的,决策人的头脑也不是胎带的。明确、清晰的背后是数不尽的滴滴答答的声音的流逝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