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团队凝聚力:概念、决定因素与影响
在体育领域中,团队凝聚力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对于团队的表现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团队凝聚力的定义、测量方法、决定因素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团队凝聚力的定义
团队凝聚力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含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两个方面。著名体育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卡伦将团队凝聚力定义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为团队在追求目标和宗旨时团结在一起并保持统一的倾向”。从直观上看,团队凝聚力是将一群松散的个体转变为一个团队的关键因素。
在研究团队凝聚力时,理解群体动力学是基础。团队成员从团队形成的那一刻起就开始相互互动,团队形成后,它与外界的互动方式与个体集合有所不同,团队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过去20年的研究表明,要理解凝聚力与团队行为之间的关系,必须明确两个基本概念:一是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区别;二是凝聚力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的区别。
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
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是团队凝聚力的两个独立组成部分。区分这两者非常重要,否则会导致在研究体育表现与团队凝聚力关系时得出令人困惑的结果。
-
任务凝聚力
:指团队成员为实现特定、可识别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程度。例如,棒球队完成双杀、执行打带跑战术,篮球队运行移动进攻或设置全场区域防守,排球队执行多攻战术或进行防守等,都体现了任务凝聚力。
-
社会凝聚力
:指团队成员彼此喜欢并从团队成员身份中获得个人满足感的程度。以1978年世界冠军纽约洋基棒球队为例,该队在球场上的任务凝聚力很强,能出色完成各种战术配合,但队员之间彼此不喜欢,存在争吵和小团体现象。如果不区分这两种凝聚力,研究结果会很混乱。
凝聚力的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早期许多研究不仅未能区分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也未能区分凝聚力的两种基本测量方法。
-
间接测量方法
:通过询问每个团队成员对其他成员在某些基本问题上的感受(如对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喜欢程度)来评估团队凝聚力,将成员的得分相加作为测量结果。但这种方法在研究团队凝聚力与团队或个人行为关系时,通常难以找到有意义的关联。目前,这种方法在体育心理学研究中很少使用。
-
直接测量方法
:直接询问球员对为团队打球的喜爱程度(个人吸引力)以及他们对团队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的感受(团队整合)。这种方法更能直接反映团队凝聚力。
团队凝聚力的概念模型
基于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区分,并聚焦于直接测量方法,维德迈尔、布劳利和卡伦于1985年开发了团队凝聚力的概念模型。该模型基于运动员的群体取向(社会取向与任务取向)与运动员对团队的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
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相对容易理解,而运动员对团队的认知则较难把握。当运动员概念化团队凝聚力时,可能有两种思考方式:一是将团队视为一个整体(包括自己),这称为团队整合(GI);二是考虑个人对团队的吸引力(喜欢团队的比赛风格)以及对团队成员的个人吸引力(成员是好朋友),这称为个人吸引力(ATG)。这两种群体取向和两种认知方式的组合产生了团队凝聚力的四个不同维度:
1.
团队整合 - 社会(GI - S)
2.
团队整合 - 任务(GI - T)
3.
个人对团队的吸引力 - 社会(ATG - S)
4.
个人对团队的吸引力 - 任务(ATG - T)
团队凝聚力的测量
为了测量体育团队的凝聚力,已经开发了多种问卷,其中一些包括:
- 体育凝聚力问卷(SCQ)
- 团队凝聚力问卷(TCQ)
- 体育凝聚力工具(SCI)
- 团队环境问卷(GEQ)
- 团队心理问卷(TPQ)
在过去20年里,团队环境问卷(GEQ)是体育心理学家首选的问卷。GEQ由18个项目组成,用于测量上述四个团队凝聚力维度。根据团队凝聚力的概念模型,GEQ分别用4个项目测量GI - S维度、5个项目测量GI - T维度、5个项目测量ATG - S维度、4个项目测量ATG - T维度。每个项目都基于一个8点李克特量表(1表示强烈不同意,8表示强烈同意)。
然而,自1985年GEQ广泛使用和接受以来,其因子完整性受到了挑战。舒茨等人(1994)的研究未能证实GEQ假设的四因素结构,且男性和女性运动员呈现出不同的因子结构。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艾斯等人(2007)假设将负面表述的项目转换为正面表述可以提高GEQ的内部可靠性,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改变提高了GEQ四个子量表中三个的内部可靠性。此外,艾斯等人(2009a)通过对56名13 - 19岁体育参与者的定性研究发现,青少年运动员更能概念化任务和社会凝聚力的感知,而不是团队整合(GI)和对团队的吸引力(ATG)。基于此,艾斯等人(2009b)开发了青少年体育环境问卷(YSEQ),建议在测试13 - 17岁青少年运动员时使用YSEQ代替GEQ。
团队凝聚力的决定因素
卡伦于1982年提出了一个研究团队凝聚力决定因素和后果的体育特定框架。该框架包括四类决定因素和两类后果。
决定因素
-
个人因素
- 满意度 :个人对团队和团队成员的满意度是团队凝聚力的最强预测因素。可以使用运动员满意度问卷(ASQ)来测量满意度。个人满意度还与模糊性和对清晰性的需求有关,模糊性增加会导致满意度下降,尤其是当运动员对团队角色清晰性有强烈需求时。
- 经验相似性 :团队成员经验的相似性也会影响团队凝聚力。
-
团队因素
- 先前的成功 :团队过去的成功经历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
- 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是团队凝聚力的重要决定因素。例如,在沙滩排球等双人运动中,运动员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沟通能力对于成功和团队凝聚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 团队目标 :拥有明确的团队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性认知,有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
- 领导因素 :领导者为发展团队凝聚力所付出的努力对团队凝聚力有积极影响。
-
环境因素
- 团队规模 :研究表明,团队或群体规模越大,团队凝聚力越低。团队稳定性也是团队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前因,团队稳定有助于促进凝聚力。
此外,团队效能或集体效能也是团队凝聚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团队效能指团队整体所拥有的共同信心感,它不仅仅是团队成员个人效能信念的总和。团队凝聚力和团队效能都受团队激励氛围的影响,在掌握型氛围中两者都会增强,而在竞争或自我激励氛围中则会降低。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认为某种形式的入会仪式可以增强团队凝聚力,但研究表明,随着入会仪式报告的增加,团队凝聚力会下降,这表明入会仪式与团队凝聚力的降低有关,而非增强。
团队凝聚力的决定因素总结如下表:
|决定因素类别|具体因素|
| ---- | ---- |
|个人因素|满意度、经验相似性|
|团队因素|先前的成功、沟通、团队目标、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领导因素|发展凝聚力的努力|
|环境因素|团队规模|
以下是团队凝聚力决定因素和后果的关系流程图: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个人因素<br>满意度<br>经验相似性]:::process --> C[团队凝聚力]:::process
B[团队因素<br>先前的成功<br>沟通<br>团队目标<br>实现目标的重要性]:::process --> C
D[领导因素<br>发展凝聚力的努力]:::process --> C
E[环境因素<br>团队规模]:::process --> C
C --> F[团队成果<br>团队稳定性<br>绝对绩效有效性<br>相对绩效有效性]:::process
C --> G[个人成果<br>行为成果<br>绝对绩效有效性<br>相对绩效有效性]:::process
体育团队凝聚力:概念、决定因素与影响
团队凝聚力的后果
基于研究,高水平的团队凝聚力会带来许多积极后果,包括提高运动表现、影响凝聚力 - 表现关系的因果方向、提升团队效能、促进未来参与和团队稳定、增强团队凝聚力的同质性、调节自我设限的破坏作用、带来感知的心理动力以及改善情绪和满意度等。
提高运动表现
大多数关于团队凝聚力后果的研究都聚焦于表现。主要问题是团队凝聚力在多大程度上能提高团队或个人的表现。表现可以从绝对和相对两个角度衡量,绝对表现有效性指比赛的胜负,相对表现有效性指与上一次表现相比的好坏。
研究一致表明,团队凝聚力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尤其是在涉及任务凝聚力而非社会凝聚力,以及互动性运动而非共动性运动时,这种关系更为明显。互动性运动如排球、篮球和足球,需要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共动性运动如保龄球、射箭和射击,团队成员不需要为了团队成功而相互互动。
卡伦等人(2002)的元分析有力支持了凝聚力 - 表现关系。该研究显示了1967年至2000年众多情况下团队凝聚力与运动表现之间关系的强度。例如,使用团队环境问卷(GEQ)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的凝聚力与表现关系比女性更强;任务凝聚力与表现的关系略强于社会凝聚力;主观表现测量与凝聚力的关系比客观测量更强。虽然一般认为互动性运动的团队凝聚力与表现关系比共动性运动更强,但元分析中这一点并不完全明确,共动性团队的平均效应量实际上更大,这可能是因为研究共动性团队的数量较少。
不同类型运动中团队凝聚力与表现关系总结如下表:
|运动类型|团队凝聚力与表现关系特点|
| ---- | ---- |
|互动性运动|任务凝聚力与表现关系显著,团队凝聚力对表现影响较大|
|共动性运动|研究较少,平均效应量较大,但不明确是否普遍更强|
凝聚力 - 表现关系的因果方向
众多研究证实,团队凝聚力的直接测量与个人和团队运动表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然而,因果方向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即究竟是团队凝聚力导致成功表现,还是成功表现导致高团队凝聚力。实际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问题,很可能是高团队凝聚力导致高表现,而成功表现也会增强团队凝聚力的感知。
早期人们认为团队凝聚力导致表现提升,但后来一些研究表明表现导致凝聚力。基于卡伦等人(2002)的元分析,无论因果方向如何,团队凝聚力与运动表现之间都存在适度的强关系,尤其是当两者同时测量时。显然,赢得比赛会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感知,而输掉比赛则会降低这种感知。
以下是凝聚力 - 表现关系因果方向的流程图:
graph LR
classDef process fill:#E5F6FF,stroke:#73A6FF,stroke-width:2px;
A[团队凝聚力]:::process --> B[团队表现]:::process
B --> A
提升团队效能
个体自我效能在培养自信和技能表现中的重要性已在之前提及,同样,团队效能对于团队相信自己会成功也非常重要。具有高团队凝聚力的团队往往也表现出高水平的团队效能,这种效应在任务凝聚力方面比社会凝聚力更强。团队效能既是团队凝聚力的结果,也是其决定因素。
未来参与和团队稳定
对于年轻运动员来说,体育经历能否带来持续参与的期望很重要。表现出高社会凝聚力的体育参与者更有可能期望在下个赛季继续参与体育活动,因此社会凝聚力是继续参与体育活动意愿的预测指标。此外,团队凝聚力也是团队稳定性的预测指标,团队凝聚力高的团队更有可能长期保持在一起。斯平克等人(2010)对精英男性曲棍球运动员的研究证实,任务凝聚力高的个体更有可能回到原团队。
团队凝聚力的同质性
成功的团队不仅需要首发队员有高团队凝聚力,首发队员和非首发队员之间团队凝聚力的同质性也很重要。斯平克(1992)的研究表明,成功的排球队首发队员和非首发队员都具有较高的团队凝聚力,而不太成功的团队在这方面缺乏一致性。这意味着教练需要在整个团队中培养高团队凝聚力,而不仅仅关注首发队员。
调节自我设限的破坏作用
自我设限是运动员为了保护自尊,在即将到来的比赛中通过制造借口来提前应对可能失败的策略。研究表明,团队凝聚力对自我设限特质有调节作用。当团队凝聚力较低时,自我设限特质高的运动员认为自我设限带来的破坏程度较低;而当团队凝聚力较高时,他们认为破坏程度较高。成为一个有凝聚力团队的成员会让运动员更关注自我设限带来的破坏。
感知的心理动力
艾斯勒和斯平克(1998)对高中排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高水平的任务凝聚力与感知的心理动力相关。心理动力是一个心理概念,具有高任务凝聚力的团队更有可能受益于心理动力。
增强情绪和满意度
团队凝聚力还能带来增强的情绪、情感和满意度,让团队成员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综上所述,团队凝聚力在体育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影响,教练和团队领导者应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培养,从多个决定因素入手,提高团队凝聚力,从而提升团队表现和成员的参与体验。同时,在研究和实践中,要准确区分任务凝聚力和社会凝聚力,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团队凝聚力的概念。
超级会员免费看
82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