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与内在动机:运动表现的关键驱动力
自信与动机的关系
自信和动机虽非同义词,但紧密相连。高动机的运动员往往对自身能力充满自信。不过,需区分全局自信和情境特定自信。全局自信更像一种人格特质,有全局自信的人未必能在特定运动或活动中成功,但它能助力日常生活,鼓励年轻人尝试新事物。而情境特定自信则是运动员在特定任务中坚信自己能成功,比如篮球运动员在比赛关键时刻坚信能投进罚球。
自信是动机发展的基石,运动员因相信自己最终能在运动中取得成功和卓越表现,才会有动力去练习和比赛。运动员同时发展情境特定自信和全局自信至关重要。例如,1991年世界大赛第7场比赛中,明尼苏达双城队的杰克·莫里斯作为获胜投手,展现出了极强的自信,他赛后表示当天有着前所未有的求胜意志,比赛中虽多次陷入困境,但从未有过消极想法。还有卡尔奇·基拉利,他是唯一一位在室内排球(1984年、1988年)和沙滩排球(1996年)项目中都获得奥运金牌的男运动员,尽管身高不占优势,但凭借出色的技能和强大的动机脱颖而出。
自信模型
有几个认知模型与情境特定自信的概念本质上等价,包括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哈特的能力动机和维利的运动自信。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对自己组织和执行实现特定成就所需行动方案的能力的信念”,它是情境特定自信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认知理论的关键组成部分。社会认知理论的其他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能动性和个人控制。要发展自我效能感,个体必须相信自己能掌控局面,且行为是有意为之。如果运动员认为自己能对比赛结果产生积极影响,就会积极参赛,高效能的运动员往往也是有动力的运动员。
班杜拉提出了四个有效发展自我效能感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