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生成式模型:GANs与生成矩匹配网络解析

生成式模型:GANs与生成矩匹配网络解析

1. 生成对抗网络(GANs)概述

生成对抗网络(GANs)于2014年被提出,如今被认为是最强大的生成式模型之一。GANs 代表了由两个神经网络(判别器和生成器)进行的非合作博弈。这两个网络相互对抗,奖励相反,一个网络的最坏情况输入由另一个网络产生,在竞争过程中,它们相互促使对方不断改进。

2. 生成器网络
  • 工作原理 :生成器的输入是从潜在空间中选取的随机噪声,输出是图像 x,该图像应与数据空间中的图像相似。其输出可表示为 (x = G(z; \theta^{(g)})),其中 (\theta^{(g)}) 是生成器网络参数,z 是潜在空间 Z 中的潜在向量变量。用 Z 表示取值于潜在空间 Z 的随机变量,(p_{code}(z)) 表示其概率密度;用 X 表示输出随机变量,即 (X = G(Z; \theta^{(g)})),其密度用 (p_{model}(x; \theta^{(g)})) 表示。生成器函数 G 必须可微,且潜在空间 Z 的维度小于数据空间 X 的维度。
3. 判别器网络
  • 工作原理 :判别器网络作为分类器工作。给定输入 x(例如图像),它会输出一个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数 (D(x; \theta^{(d)})),其中 (\theta^{(d)}) 是判别器网络参数。这个数可被视为输入 x 被视为真实训练数据的概率,当判别器完全拒绝输入 x 属于训练数据时,该值为 0。若输入为图像,判别器可被视为卷积网络,并可使用梯度下降法进行训练。
  • 目标 :生成器的任务是欺骗判别器,使判别器认为其输出是真实的训练数据,即希望 (D(G(z))) 接近 1;而判别器的目标是证明生成器错误,希望对于所有 (z \in Z),输出 (D(G(z))) 接近 0。
4. 训练过程

训练过程是循环进行的。起初,生成器能力较弱,仅能产生随机噪声。随着时间推移,生成器会不断改进,生成的图像会越来越接近训练数据集中的图像。同时,判别器会使用生成器生成的一批图像和从训练数据集中选取的一批图像进行真假图像的训练。当判别器的能力不断提升时,生成器会生成更接近数据空间中图像的图像。若训练成功,生成器最终会生成与真实训练图像完全无法区分的图像,此时判别器无法分辨输出是假还是真,输出概率为 0.5,判别器变得无用,可仅保留生成器网络。

以下是GANs训练过程的mermaid流程图:

graph LR
    A[开始] --> B[初始化生成器和判别器参数]
    B --> C[生成器生成假数据]
    C --> D[从训练数据中选取真数据]
    D --> E[判别器对真假数据进行判别]
    E --> F[更新判别器参数]
    F --> C
    C --> G[更新生成器参数]
    G --> C
    C --> H{训练是否成功}
    H -- 是 --> I[结束,保留生成器]
    H -- 否 --> C
5. 示例:生成素数的GAN

考虑一个旨在生成素数的GAN。假设训练数据是前 n 个素数的集合 (X = {p_1, p_2, …, p_n})。若生成器网络生成一个数 x,判别器网络会通过检查 x 与 (p_i) 的除法是否为偶数来测试该数是否为素数。若存在素数 (p_i) 是 x 的除数,则判别器输出 (D(x) = 0);否则,输出 (D(x) = 1)。起初,生成器可能生成 (x = p_1p_2),判别器会轻易将其分类为非素数。但随着时间推移,生成器会学习到需要生成一个大于所有给定素数且不是它们倍数的数,如 (x = p_1p_2 … p_n + 1),此时判别器会将其分类为素数。生成器可利用此信息,下次生成 (x = p_1 … p_n(p_1p_2 … p_n + 1) + 1) 等。

判别器函数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若用 (div(x)) 表示 x 在已知素数集合中的除数个数,则可定义 (D(x) = e^{2 - div(x)}) 或 (D(x) = \frac{2}{div(x)}) 作为判别器函数。

6. 损失函数

判别器试图最大化收益函数:
[V(G, D) = E_{x \sim p_{data}}[\ln D(x)] + E_{x \sim p_{model}}[\ln(1 - D(x))]]
最大化第一项可确保对真实数据进行正确分类,最大化第二项可确保对模型生成的数据进行正确分类。因为对于真实数据 x,判别器的输出 (D(x)) 趋于接近 1;对于生成数据 x,(1 - D(x)) 趋于接近 1。

以最简单的判别器网络——Sigmoid神经元为例,若输入是向量 (x^T = (x_1, …, x_n)),则判别器产生的概率为 (D(x; w, b) = \sigma(w^T x + b) = \frac{1}{1 + e^{-(w^T x + b)}}),其中 w 和 b 分别表示权重和偏置。通过对数和Softplus函数的性质,可对收益函数进行评估:
- (\ln D(x) = - \ln(1 + e^{-(w^T x + b)}) = - sp(-(w^T x + b)) = x - sp(w^T x + b)),则 (E_{x \sim p_{data}}[\ln D(x)] = \mu_X - E_{x \sim p_{data}}[sp(w^T x + b)]),其中 (\mu_X) 表示生成器输出的均值。
- (1 - D(x) = 1 - \sigma(w^T x + b) = \sigma(-w^T x - b) = \frac{1}{e^{w^T x + b}}),所以 (\ln(1 - D(x)) = - \ln(1 + e^{w^T x + b}) = - sp(w^T x + b)),进而 (E_{x \sim p_{model}}[\ln(1 - D(x))] = - E_{x \sim p_{model}}[sp(w^T x + b)])。
- 收益函数最终变为 (V(G, D) = \mu_X - E_{x \sim p_{data}}[sp(w^T x + b)] - E_{x \sim p_{model}}[sp(w^T x + b)] = \mu_X - E_{x \sim p_m}[sp(w^T x + b)]),其中 (p_m(x) = \frac{1}{2}(p_{data}(x) + p_{model}(x)))。

生成器的收益为 (-V(G, D)),这是一个零和博弈,即生成器试图最大化 (-V(G, D)),等价于最小化 (V(G, D))。这可表示为以下极小极大问题:
[G^ = \arg \min_G \max_D V(G, D)]
其中 (G^
) 表示最优生成器。

7. 最优判别器和生成器
  • 最优判别器 :对于固定的生成器 G,最优判别器函数 (D^ _G) 为 (D^ G(x) = \frac{p {data}(x)}{p_{data}(x) + p_{model}(x)})。证明过程是将收益函数表示为积分形式,通过求变分方程的临界点得到该结果,并通过二阶变分证明该临界点对应于最大值。需要注意的是,最优 (D^* G(x)) 通过密度 (p {model}(x)) 依赖于 G,且若未给出 (p_{data}),该结果不具有实际意义。
  • 最优生成器 :生成器的最优解 (G^ ) 为 (G^ = \arg \min_G V(G, D^ _G))。收益函数在最优判别器下的最大值为 (V(G, D^ G) = 2D {JS}(p_{model}(x)||p_{data}(x)) - \ln 4),其中 (D_{JS}) 表示Jensen - Shannon散度。当且仅当 (p_{model} = p_{data}) 时,全局最小值达到,此时最小值为 (-\ln 4)。在平衡状态下,判别器的输出为 (D^*(x) = \frac{1}{2}),这意味着判别器无法区分生成的数据是假还是真。
8. 训练过程中的梯度计算

GAN 使用同时随机梯度下降法进行训练。反复从训练集和生成样本中分别采样两个小批量数据,然后同时对两个网络进行梯度下降。更新公式如下:
(\theta^{(d)} {n + 1} = \theta^{(d)}_n - \eta \nabla {\theta^{(d)}} V(\theta^{(d)} n))
(\theta^{(g)}
{n + 1} = \theta^{(g)} n + \eta \nabla {\theta^{(g)}} V(\theta^{(g)} n))
其中 (\eta > 0) 是学习率,V 是由 (V(G, D) = E
{x \sim p_{data}}[\ln D(x)] + E_{x \sim p_{model}}[\ln(1 - D(x))]) 定义的收益函数。

梯度计算如下:
- (\nabla_{\theta^{(d)}} V = \nabla_{\theta^{(d)}} E_{x \sim p_{data}}[\ln D(x, \theta^{(d)})] + \nabla_{\theta^{(d)}} E_{x \sim p_{model}}[\ln(1 - D(x, \theta^{(d)}))] = E_{x \sim p_{data}}[\frac{1}{D(x)} \frac{\partial D(x)}{\partial \theta^{(d)}}] - E_{x \sim p_{model}}[\frac{1}{1 - D(x)} \frac{\partial D(x)}{\partial \theta^{(d)}}])
- 若 (D(x) = \sigma(a(x, \theta^{(d)}))),其中 (\sigma) 是逻辑Sigmoid函数,则 (\frac{\partial D(x)}{\partial \theta^{(d)}} = \sigma’(a(x, \theta^{(d)})) \frac{\partial a(x)}{\partial \theta^{(d)}} = D(x)(1 - D(x)) \frac{\partial a(x)}{\partial \theta^{(d)}}),梯度计算可进一步表示为 (\nabla_{\theta^{(d)}} V = E_{x \sim p_{data}}[(1 - D(x)) \frac{\partial a(x)}{\partial \theta^{(d)}}] - E_{x \sim p_{data}}[D(x) \frac{\partial a(x)}{\partial \theta^{(d)}}] = \frac{\partial}{\partial \theta^{(d)}} E_{x \sim p_{data}}[a(x)] - 2E_{x \sim \frac{1}{2}(p_{data} + p_{model})}[D(x) \frac{\partial a(x)}{\partial \theta^{(d)}}])。在平衡点处,第一个期望等于Kullback - Leibler散度 (D_{KL}(p_{data}||p_{model}))。

9. GANs存在的问题

尽管GANs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生成式模型,但仍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目前仍是活跃的研究领域,包括梯度消失、模式崩溃、处理计数、视角和全局结构等问题。

10. 生成矩匹配网络

生成矩匹配网络于2015年被提出。在这种情况下,生成器通过矩匹配进行训练,即生成器的输出矩应尽可能接近训练数据的相应矩。该思想基于若两个随机变量的矩相等,则它们的分布相同的结果。对于特定类型的随机变量,可能只需要较少的矩。例如,两个具有相同均值和方差的高斯随机变量是相同的。

生成矩匹配网络是一个生成器网络,如卷积网络,它接收来自均匀(或高斯)分布的样本 z 并产生输出 x(例如人脸或数字图像)。若用 (\theta) 表示网络参数,输出变量 X 可表示为 (X = G(Z; \theta)),其中 (Z \sim Unif[0, 1]),X 的密度用 (p_{\theta}) 表示。假设描述训练数据的随机变量为 Y,其密度为 q。网络参数 (\theta) 需要进行调整,以使 X 和 Y 的分布尽可能接近,这通过匹配前 k 个矩来实现。选择函数 (\varphi(x) = (x, x^2, …, x^k)^T),并考虑最小化最大均值差异的参数 (\theta^ ):
(\theta^
= \arg \min_{\theta} d_{MMD}(p_{\theta}, q) = \arg \min_{\theta} |\mu_{\varphi}(G(Z; \theta)) - \mu_{\varphi}(Y)|_{Eu})

在实践中,选取 n 个随机输入 ({z_1, …, z_n}) 得到输出样本 ({x_1, …, x_n}),并从训练数据中选取另一个随机样本 ({y_1, …, y_m})。为了匹配这两个样本背后分布的矩,需要考虑参数:
(\theta^* = \arg \min_{\theta} \left{ \frac{1}{n^2} \sum_{i, j} K(x_i, x_j) + \frac{1}{m^2} \sum_{i, j} K(y_i, y_j) - \frac{2}{mn} \sum_{i, j} K(x_i, y_j) \right})
其中 (K(x, y) = \varphi(x)^T \varphi(y))。生成器网络使用反向传播方法进行训练。

以下是生成矩匹配网络训练步骤的列表:
1. 初始化生成器网络参数 (\theta)。
2. 从均匀(或高斯)分布中采样 n 个随机输入 ({z_1, …, z_n}),通过生成器网络得到输出样本 ({x_1, …, x_n})。
3. 从训练数据中随机选取 m 个样本 ({y_1, …, y_m})。
4. 计算目标函数 (\frac{1}{n^2} \sum_{i, j} K(x_i, x_j) + \frac{1}{m^2} \sum_{i, j} K(y_i, y_j) - \frac{2}{mn} \sum_{i, j} K(x_i, y_j))。
5. 使用反向传播方法更新参数 (\theta),以最小化目标函数。
6. 重复步骤 2 - 5,直到满足停止条件。

总结

生成式网络可用于从给定概率分布中生成样本,或生成类似于训练集中数据的示例。生成式模型的核心思想是为模型提供随机种子,以获得类似于训练数据或数据分布样本的输出。

GANs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成式模型,其架构由生成器和判别器两个网络组成,它们进行竞争博弈,通常可类比为绘画伪造者(生成器)和专家调查员(判别器)之间的关系。在长期的博弈过程中,双方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平衡状态。生成矩匹配网络则通过矩匹配的方式训练生成器,使生成器的输出分布尽可能接近训练数据的分布。

这两种生成式模型各有特点,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都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生成式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GANs和生成矩匹配网络的对比表格:
| 模型 | 核心思想 | 训练方式 | 优点 | 缺点 |
| ---- | ---- | ---- | ---- | ---- |
| GANs | 两个网络进行竞争博弈 | 同时随机梯度下降 | 能生成高质量样本 | 存在梯度消失、模式崩溃等问题 |
| 生成矩匹配网络 | 矩匹配使生成器输出矩接近训练数据矩 | 反向传播 | 基于矩匹配理论,有理论基础 | 可能需要较多计算资源 |

生成式模型:GANs与生成矩匹配网络解析(续)

11. 生成式模型的应用与价值

生成式模型在众多领域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价值,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
- 图像生成 :GANs 可以生成逼真的图像,如人脸、风景等。在艺术创作、影视制作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能够帮助艺术家快速生成创意图像,为影视特效提供素材。
- 数据增强 :在机器学习中,数据量不足是一个常见问题。生成式模型可以生成与训练数据相似的样本,扩充数据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
- 异常检测 :通过学习正常数据的分布,生成式模型可以检测出与正常分布差异较大的数据,从而发现异常情况,如工业生产中的次品检测、网络安全中的异常流量检测等。
- 药物研发 :生成矩匹配网络可以用于生成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分子结构,帮助药物研发人员快速筛选潜在的药物分子,加速药物研发过程。

12. 生成式模型的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成式模型也在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呈现以下趋势:
- 多模态融合 :将图像、文本、音频等多种模态的数据进行融合,生成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内容。例如,根据文本描述生成对应的图像,或者生成带有语音解说的视频等。
- 更强的可控性 :目前的生成式模型在生成内容时往往缺乏足够的可控性。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实现对生成内容的精细控制,如指定生成图像的风格、颜色、形状等。
- 与强化学习结合 :强化学习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引导模型朝着特定目标进行学习。将生成式模型与强化学习相结合,可以使生成式模型更加智能地生成符合特定需求的内容。
- 解决现有问题 :针对目前生成式模型存在的梯度消失、模式崩溃等问题,研究人员将不断探索新的算法和技术,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和性能。

13. 练习题解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生成式模型的原理和应用,下面对一些练习题进行解析。

13.1 练习题1

考虑一个零和博弈,其中一个玩家控制变量 y 并希望最小化交叉熵收益 (V(y, \hat{y}) = y \ln \hat{y} + (1 - y) \ln(1 - \hat{y})),另一个玩家控制变量 (\hat{y}) 并希望最小化收益 (-V(y, \hat{y}))。两个变量都取值于 (0, 1)。求该博弈的平衡点。

解析
首先,分别对 (V(y, \hat{y})) 关于 y 和 (\hat{y}) 求偏导数:
(\frac{\partial V}{\partial y} = \ln \hat{y} - \ln(1 - \hat{y}))
(\frac{\partial V}{\partial \hat{y}} = \frac{y}{\hat{y}} - \frac{1 - y}{1 - \hat{y}})

在平衡点处,偏导数都为 0,即:
(\ln \hat{y} - \ln(1 - \hat{y}) = 0),可得 (\hat{y} = \frac{1}{2})
(\frac{y}{\hat{y}} - \frac{1 - y}{1 - \hat{y}} = 0),将 (\hat{y} = \frac{1}{2}) 代入可得 (y = \frac{1}{2})

所以,该博弈的平衡点为 ((y, \hat{y}) = (\frac{1}{2}, \frac{1}{2}))。

13.2 练习题2

为了避免梯度消失问题,使用以下生成器收益选择:(J(G) = E_{z \sim p_{code}}[\ln D(G(z, \theta^{(g)}))])。在这种情况下,生成器最大化判别器出错的对数概率。求梯度 (\nabla_{\theta^{(g)}} J(G)),假设判别器是最优的。

解析
根据期望的定义,(J(G) = \int_{z} p_{code}(z) \ln D(G(z, \theta^{(g)})) dz)
使用链式法则求梯度:
(\nabla_{\theta^{(g)}} J(G) = \int_{z} p_{code}(z) \frac{1}{D(G(z, \theta^{(g)}))} \frac{\partial D(G(z, \theta^{(g)}))}{\partial \theta^{(g)}} dz)

由于判别器是最优的,(D(G(z, \theta^{(g)})) = \frac{p_{data}(G(z, \theta^{(g)}))}{p_{data}(G(z, \theta^{(g)})) + p_{model}(G(z, \theta^{(g)}))})
进一步计算需要根据具体的 (D) 和 (G) 函数形式进行展开和化简。

14. 总结与展望

生成式模型作为机器学习领域的重要分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来生成与真实数据相似的样本。GANs 和生成矩匹配网络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生成式模型,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虽然目前生成式模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梯度消失、模式崩溃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将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探索更多的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成式模型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创新。我们期待着生成式模型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以下是生成式模型发展过程的mermaid流程图:

graph LR
    A[初始阶段] --> B[GANs提出]
    B --> C[生成矩匹配网络提出]
    C --> D[多模态融合研究]
    D --> E[更强可控性研究]
    E --> F[与强化学习结合研究]
    F --> G[解决现有问题研究]
    G --> H[广泛应用与发展]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对生成式模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读者能够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推动生成式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生成式模型应用场景的列表:
1. 图像生成
2. 数据增强
3. 异常检测
4. 药物研发
5. 艺术创作
6. 影视特效
7. 工业生产
8. 网络安全

相信在未来,生成式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其强大的威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