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monitor the ‘success’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 perspective
本文关注如何更全面、准确地监测和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并以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为例,探讨现有指标体系面临的挑战以及改进的思路。文章指出,随着全球粮食系统在碳排放、土壤退化与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剧,新兴的可持续土地管理方法(如再生农业)开始从小众实践进入主流,但配套的监测和验证框架尚不完善,容易造成“洗绿”或指标误用等问题。
作者在回顾了大量关于土壤监测、可持续性科学、粮食系统研究和转型科学的文献后,提出了一个**“灵活且连贯”**(flexible and coherent)的指标选择框架,强调:
- 不同利益相关者具有不同目标、目的与情境(包括农业背景、生物物理特征及社会文化差异),因而无法依靠单一“最小指标集”来一刀切地评估可持续性。
- 指标应当分为四类:基于目标(goal-based)、基于实践(practice-based)、基于结果(result-based)以及基于成果(outcome-based)指标。它们在因果链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 基于目标的指标:侧重计划本身或管理方案的制定与存在情况,例如是否有碳管理计划。易于监测,但可能与最终成效关联性较弱,需谨防“洗绿”。
- 基于实践的指标:关注实际采取的农业管理措施,如是否种植覆盖作物、减少耕作等。能快速反映干预落实情况,但未必反映长期效果,也可能忽略新的有害做法。
- 基于结果的指标:衡量实践所带来的中期效应,如土壤表层覆盖率、肥料施用量下降等。这类指标相比于基于目标或实践的指标更接近最终成效,但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正确解读。
- 基于成果的指标:对应最初的宏观目标(如温室气体减排、土壤碳含量提升、水质改善)的实际进展,通常需要更长时间的监测和更高层次的综合评估与建模。
- 监测框架的三大步骤包括:明确定义监测的环境(目标、目的和背景),选择恰当类型的指标(目标、实践、结果、成果),并为每个指标匹配适当的测量方式(调查、统计数据、遥感、实地采样或模型合成等)。
- 作者通过三个案例(西班牙杏仁农场、芬兰燕麦价值链、法国CAP国家战略计划)说明了该框架如何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与情境。这些案例均致力于增强土壤碳储量,但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指标与数据采集方式。
- 最后,文章指出应注意避免指标选择中的偏见和简化倾向,并建议在监测框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引入本地独立专家、多方协作和透明公开的文件记录。作者呼吁进一步应用该框架于更广泛的案例(尤其包括社会与经济维度),以期真正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并避免形式化、片面化的“指标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