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诠释学中的“失所”与理解的动态过程

诠释学中的“失所”与理解的动态过程

1. 诠释学的误解与核心问题

哲学诠释学常常被误解,这种误解主要集中在它对理解问题的提问方式,即它试图在哲学中用语言表达误解和不理解的方式。常见的指责是,诠释学中的理解是对他者的占有,理解的意愿被视为诠释学的一种缺陷。

这种指责源于1981年汉斯 - 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和雅克·德里达在巴黎的辩论。伽达默尔演讲中的“相互理解的善意”这一表述被单独拎出,成为指责诠释学存在意志形而上学的依据。然而,这种指责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没有人解释善意在诠释学中的作用,也没有人说明理解如何基于善意。实际上,诠释学从未从善意中推导出理解。

这一指责带来了三种后果:
- 巴黎辩论方向错误,注意力都集中在“善意”问题上,而哲学上更相关的中断问题被忽视。
- 忽视了诠释学与解构主义的区别,二者的区别不在于理解的善意,而在于理解是基于不间断对话的统一性还是中断的差异性。诠释学从统一性出发理解理解,而解构主义从差异性出发。
- 忽略了诠释学的核心,即理解的问题。失去核心的诠释学变成了一种现代性的文化通用物,看似对所有人都适用,实则对谁都没有真正的价值。

2. 诠释学的起点与语言的共性

古典诠释学从非理解和误解过渡到理解,将这一过渡视为诠释学的任务。而海德格尔对此进行了前提倒置,他认为理解是原初现象,误解和非理解是派生现象。哲学诠释学继承了海德格尔从理解出发的起点,但与他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冲击”(Anstoß)概念及其通过希腊词 atopon 的界定上。

诠释学从一开始就预设的理解是理解上的一致(Einverständnis)。伽达默尔捍卫了一个常被误解的论点:“理解上的一致比误解更原始”。这一论点并非廉价的乐观主义产物,而是源于对语言的诠释学理解。语言的共性是说话和理解的条件,说话者在特定的历史语言中说话时,会在所有明确的协调之前,通过无意识地与该语言的其他说话者的声音共鸣,同意所传达的内容,从而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说话者达成一种默契。这种默契是说话的前奏,在语言的使用中一直存在,无法逃避。

语言的共性是通过语言在世界中进行定向的共性,通过相互交谈建立起共同的意义。随着交流的进行,所说的内容变得更加普遍,所传达的内容变得更具可传达性,这就是人类交流即对话的现实。在理解语言的统一性方面,诠释学与解构主义保持距离,而与意识形态批判相近。

3. 理解中的误解与中断

尽管存在语言的共性,但从隐含的理解一致过渡到明确的理解一致,在个体差异的影响下,总是会转变为误解。个体越是表达自身的差异,语言共性中就会出现越多的误解。一旦人们停下来确认理解上的一致,就会注意到误解的存在。一旦为了继续说话而寻求理解上的一致,就会一次次地回到误解。

因此,没有误解就没有理解上的一致,没有破裂和中断就没有理解,不存在不间断的理解。对于诠释学来说,中断是语言格局中的一部分,它是切割统一性的差异。即使在中断更明显的情况下,如诗歌文本中,诠释学也只是记录冲击而不放大它,也不加深破裂。相反,中断标志着对话的开始,破裂永远无法修复,不理解永远无法克服,诠释学因此将自身定义为一场无尽的对话。

4. “冲击”与 atopon 概念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就谈到了“冲击”,这一概念是哲学诠释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它标志着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的距离,也凸显了哲学诠释学对理解问题的独特贡献。“冲击”能阐明理解是如何被启动的,不可理解的冲击会介入到曾经被理解但后来被遗忘、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物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冲击就是中断。在这一点上,诠释学与解构主义有相近之处。

伽达默尔用希腊词 atopon 来定义“冲击”。在希腊哲学传统中,atopon 表示“无场所的”,即无法纳入我们理解预期范畴的事物,它会让我们的理解停滞,引发怀疑。在柏拉图对话中,atopon 频繁出现,字面意思是没有位置或不在合适的位置,意味着陌生、怪异、非凡。atopia 这个词至少出现了两次,它既表示 atopon 对灵魂造成的干扰,也表示那些因不在合适位置而激怒他人灵魂的人的特征。苏格拉底就是典型的 atopos,他被视为无场所的、不合秩序的、怪异的、外来的。

以下是 atopon 相关概念的简单表格:
| 概念 | 含义 |
| ---- | ---- |
| atopon | 无场所的,使理解停滞,引发怀疑的事物 |
| atopia | 灵魂的干扰,或因不在合适位置而激怒他人灵魂的人的特征 |
| atopos | 如苏格拉底般无场所、怪异、外来的人 |

mermaid 格式流程图展示理解与中断的关系:

graph LR
    A[理解一致] --> B[个体差异]
    B --> C[误解]
    C --> D[中断]
    D --> E[对话开始]
    E --> A[理解一致]

5. 苏格拉底的 atopos 意义与理解的动态

苏格拉底的 atopia 是希腊哲学的一大功绩。他虽生活在城市中,但说话方式与他人不同,他承认自己是“非凡的演讲者”,并要求被当作外国人对待。他的非位置性并非不存在的非位置,而是一个不适合秩序范畴的另一个位置,从这个“失所”出发,他质疑秩序,使其去中心化和差异化。

外国人的差异产生“冲击”,启动理解过程。理解从一开始就展现出自身的动态,以循环的方式展开,即诠释学循环的运动。在理解的过程中,被理解的事物和理解者都会发生改变,理解是一个不断差异、不断成为他者的过程,没有目标和终点,理解就是不同地理解。

当 atopon 出现时,词语的共性变得成问题,但这并不排除通过反复解释来恢复理解上的一致,同时也不排除误解和对常识的放弃。理解在这里成为一项任务,理解的意愿进入由 atopon 的不可理解性带来的理解流中。

诠释学对对话的无限准备源于对语言及其使事物变得共同的能力的信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一定会成功。如果将成功定义为自我封闭或达成一种默契的最终理解一致,那么对话永远无法真正成功。然而,对话在超越其潜在无限性时,会有一种成功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在“我”通过“你”改变,“你”通过“我”改变时出现。

对话中的每个词都指向无限的其他可能的词,因此每个对话都有内在的无限性且没有终点。对话中出现的中断并不损害其无限开放性,中断只是暂时的,它指向对话的恢复。诠释学始终呼唤非中断的对话。

6. 理解任务与对话的特性总结

在 atopon 出现的情况下,理解成为一项任务。理解的意愿在面对 atopon 的不可理解性时进入理解过程,它虽然是反思性的,但反映了与言说意愿相对应的未反思的理解意愿,这是一个“程度”问题。理解的意愿接受说话者和理解者之间始终存在的差异,而不要求克服这种差异。

诠释学对对话的无限准备体现了其对语言的信心,语言有使事物变得共同的能力。然而,对话的成功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意义上的封闭或达成一致来衡量。对话的成功统一性在于参与者相互改变,“对话改变双方的观点”。

对话的无限性体现在每个词都指向更多可能的词,这使得对话具有内在的开放性。中断在对话中是暂时的,它并不破坏对话的无限开放性,反而指向对话的继续。

以下是对话特性的总结表格:
| 对话特性 | 描述 |
| ---- | ---- |
| 成功条件 | “我”与“你”相互改变,而非自我封闭或达成最终一致 |
| 无限性 | 每个词指向无限其他可能的词,对话无终点 |
| 中断性质 | 暂时的,指向对话的恢复 |

mermaid 格式流程图展示对话的动态过程:

graph LR
    A[对话开始] --> B[词的开放性]
    B --> C[无限可能性]
    C --> D[中断]
    D --> E[对话恢复]
    E --> B[词的开放性]

总之,诠释学中的理解是一个充满动态和变化的过程,它在语言的共性与个体差异、理解与误解、中断与继续的交织中不断展开。对话作为理解的重要载体,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开放性,为我们探索世界和相互理解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 理解与差异的循环

理解在诠释学中呈现出独特的循环特性,其核心在于理解与差异的相互作用。外国人的差异所产生的“冲击”,如同催化剂一般启动了理解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理解并非是静态的、一次性完成的行为,而是一个不断循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具体而言,诠释学循环的运动表现为理解不断回到已经理解的事物,同时又不断与之分离。在理解者与被理解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双方都会发生改变。被理解的事物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展现出不同的面向和意义,而理解者自身的认知和观念也会因理解的行为而得到更新和拓展。这种改变意味着理解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差异,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持续保持着差异。

以下是理解与差异循环的详细步骤:
1. 差异启动理解 :外国人的差异带来“冲击”,打破原有的认知平衡,促使理解开始。
2. 理解的循环运动 :理解者回到已经理解的事物,重新审视和解读,同时又离开原有的理解,探索新的可能性。
3. 双方的改变 :在理解的过程中,被理解的事物和理解者都发生改变,产生新的差异。
4. 持续的差异与理解 :理解成为一个不断差异、不断成为他者的过程,没有固定的目标和终点。

可以用以下表格来总结理解与差异循环的特点:
| 阶段 | 特点 |
| ---- | ---- |
| 启动 | 差异产生“冲击”,打破平衡 |
| 循环 | 回到已理解事物,又离开探索新可能 |
| 改变 | 被理解事物和理解者都发生改变 |
| 持续 | 不断差异,无固定目标终点 |

mermaid 格式流程图展示理解与差异的循环:

graph LR
    A[差异产生冲击] --> B[理解启动]
    B --> C[回到已理解事物]
    C --> D[离开探索新可能]
    D --> E[双方改变产生新差异]
    E --> B[理解启动]

8. 诠释学对话的开放性与成功标准

诠释学强调对话的开放性和无限性,这与传统对对话成功的定义有所不同。传统观念可能认为对话的成功在于达成明确的一致或封闭的结论,但诠释学认为对话的成功在于参与者之间的相互改变和成长。

对话的开放性体现在每个词都指向无限的其他可能的词,这使得对话具有内在的无限性,没有明确的终点。即使在对话中出现中断,这种中断也只是暂时的,它并不破坏对话的无限开放性,反而指向对话的恢复。诠释学始终呼唤非中断的对话,鼓励人们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交流和理解。

对话的成功标准并非是达成一致的观点或结论,而是参与者在对话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当“我”通过“你”改变,“你”通过“我”改变时,对话就实现了其独特的成功统一性。这种成功统一性超越了表面的一致,更注重参与者内心的成长和认知的拓展。

以下是诠释学对话开放性与成功标准的对比表格:
| 对比项 | 传统观念 | 诠释学观点 |
| ---- | ---- | ---- |
| 对话终点 | 有明确终点,达成一致结论 | 无明确终点,具有无限开放性 |
| 成功标准 | 达成一致观点或结论 | 参与者相互改变,实现成长 |
| 中断处理 | 中断可能导致对话失败 | 中断是暂时的,指向对话恢复 |

mermaid 格式流程图展示诠释学对话的动态:

graph LR
    A[对话开始] --> B[词的无限开放性]
    B --> C[无限可能性]
    C --> D[可能出现中断]
    D --> E[对话恢复]
    E --> B[词的无限开放性]
    F[参与者相互改变] --> G[对话成功统一]
    B --> F[参与者相互改变]

9. 诠释学对理解的启示

诠释学的理论和观点为我们理解世界和他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它提醒我们理解是一个充满差异和变化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追求一致和确定性。在与他人交流和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差异,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这些差异是理解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诠释学强调对话的开放性和无限性,鼓励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与他人交流和互动。通过对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文化,从而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诠释学对理解的定义和成功标准的重新界定,让我们认识到理解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成长。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关注对方的感受和需求,通过相互影响和改变,建立更加深入和有意义的关系。

以下是诠释学对理解的启示总结列表:
1. 尊重差异,将差异视为理解的动力。
2. 保持开放心态,积极参与对话和交流。
3. 关注内心体验和成长,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10. 总结与展望

诠释学中的理解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过程,它涉及语言的共性与个体差异、理解与误解、中断与继续等多个方面。语言的共性为理解提供了基础,但个体差异又导致了误解和中断的出现。诠释学通过对“冲击”和 atopon 概念的引入,揭示了理解的启动机制和中断的意义。

对话作为理解的重要载体,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和潜力。诠释学对对话成功标准的重新定义,强调了参与者之间的相互改变和成长,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在未来的交流和理解中,我们可以借鉴诠释学的观点,尊重差异,保持开放心态,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实现更加深入和有意义的理解。

总之,诠释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世界和他人的新窗口,让我们认识到理解是一场无尽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积极拥抱这种挑战,不断探索和实践,以实现更好的理解和交流。

通过对诠释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交流和理解问题,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合作。同时,诠释学的思想也可以为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