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视频编码(DVC)技术解析
1. 多描述编码(MDC)基础研究
多描述编码(MDC)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Ziv 给出了汉明失真下双源 MDC 的初步结论。对于任意零记忆信息源和给定的有界失真向量(D0, D1, D2),Gamal 和 Cover 给出了可达率区域(R1, R2)。Ozarow 证明了上述区域对于无记忆高斯源和平方误差是紧的,Ahlswede 指出在无剩余率(R1 + R2 = R(D0))时,Gamal - Cover 界限是紧的,而 Zhang 和 Bergner 证明当 D0 > D(R1 + R2) 时,上述界限不紧。不过,这些结论大多是基于高斯信息源得出的,非高斯信息源的率失真界限仍有待深入研究。
在均方误差下,Zimir 对非离散零记忆信息源的 MDC 进行了研究,其给定的率失真范围实际上是香农界限在率失真函数下的扩展。对于五元函数(R1, R2, D0, D1, D2)可达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明失真下的无记忆二元对称源。
早期 MDC 以理论研究为主,自 Vaishampayan 提出第一个实用的 MDC 方法——多描述标量量化后,研究方向转向实用 MDC 系统的构建。1998 年左右,MDC 成为研究热点,涌现出多种新方法,如基于子采样的 MDC、基于量化的 MDC、基于变换的 MDC 等。
国内多描述视频编码始于 1990 年。部分现有的 MDC 是基于块的运动估计和运动补偿编码方案,这不可避免地涉及失配校正问题,即如何处理信道错误导致的编解码器中帧不一致的问题。此外,MDC 还需考虑非理想多描述信道的影响,因为实际的互联网和无线信道并非理想的描述信道,数据包可能在任何信道中随机丢失,所以多描述视频编码方案应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