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学习在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中的应用
1. 主动学习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1.1 图像调整与数据归一化
在目标检测中,根据具体使用场景,通常需要对图像进行调整。若你有计算机视觉相关经验,应该有自己惯用的编程工具来实现图像调整。
为了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 裁剪每个预测区域,使其覆盖整个图像。例如,照片中自行车的位置可能并不重要,通过裁剪可消除位置因素的影响。
2. 将所有样本图像缩放到相同的尺寸,进一步实现数据的归一化。
在决定裁剪还是掩膜操作时,可依据聚类和代表性采样的数据编码方式:
- 若使用像素作为特征或使用其他工具创建特征,可对图像进行裁剪,并考虑是否需要调整图像大小。
- 若使用目标检测模型的隐藏层作为特征,则可以对图像进行掩膜操作,而无需移动或调整图像大小,因为这些特征能够捕捉不同位置和尺度下对象的相似性。
1.2 聚类与代表性采样
经过裁剪或掩膜处理后的图像可用于聚类和代表性采样。对图像中每个裁剪或掩膜后的对象应用聚类或代表性采样方法。
在采样时,要确保采样的图像包含不同数量的对象。若只采样包含少量或大量对象的图像,可能会在过程中引入偏差。此时,可采用分层采样的方法,例如分别采样 100 张预测有 1 个对象的图像、100 张预测有 2 个对象的图像,以此类推。
1.3 主动迁移学习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主动迁移学习可应用于目标检测,其方式与应用于图像级标签的方式相同。同时,还可应用主动迁移学习进行自适应采样(ATLAS),在一个主动学习周期内进行自适应调整。因为可以假设最初采样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