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感知与分析:从和声到场景构建
1. 和声与不协和音的奥秘
和声在音乐感知中起着关键作用。对于两个纯音,其不协和曲线的计算结果显示,当两个纯音的频率差为零时,不协和曲线值为零。随着频率差的增加,不协和曲线上升,直到粗糙度达到最大值,之后当无法再听到波动时,曲线又回到零。这表明,对于两个纯音,其协和性与和声关系并无关联。
而对于复音,其不协和曲线是通过将所有可能的谐波对(每个音取一个谐波)的不协和曲线相加得到的。这些曲线的最大值出现在两个音的分音之间干扰最明显的频率间隔处,最小值则出现在两个音的基频比可以表示为小整数比的间隔处。从定性的角度来看,不协和曲线能够很好地指示哪些音乐音程被感知为不协和或协和。
然而,不协和曲线预测,同一音乐音程在不同乐器上演奏时,其协和性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但实际上,人类听众在不同乐器上演奏同一音程时,对其协和或不协和的判断大致相同,这可能是因为协和性的第二个方面——和声性发挥了作用。
在早期的研究中,协和性有两种定义:一种是前面讨论的谐波之间无明显干扰;另一种更广义的定义是演奏的音组合的“愉悦性”。不同听众对音的和声性的欣赏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受过音乐训练的听众,即使在可听干扰程度相近的情况下,也会认为和声性音组合比非和声性音组合更愉悦。
协和性的最后一个方面是熟悉度。听众通常会觉得熟悉的声音组合更愉悦。例如,亚马逊地区的人,他们的本土音乐是无伴奏的单音音乐,且未接触过西方音乐,他们对音乐音程和和弦愉悦性的判断仅基于是否存在可听波动,而不考虑和声性。相反,爵士爱好者则能很好地欣赏不协和的爵士和弦。对于仅由快速衰减分音的打击乐声组成的音乐,协和与不协和的概念并不十分相关。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