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连续性错觉:原理与机制
1. 连续性错觉中的音高轮廓
在连续性错觉的研究中,音高轮廓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例如,对于带有噪声填充间隙的三角调频音,存在两种可能的音高轮廓。图 10.41 中的虚线就代表了这两种轮廓,上半部分的轮廓峰值更高、谷值更低,而下半部分的轮廓则相对平缓。
实际上,实验中的演示表明,音高是一种相当惰性的感知属性。在没有明确信息表明音高正在变化时,恢复的音高轮廓会保持平坦。例如,在图 10.40 的演示中,音高轮廓的峰值会比图 10.39 中的低,谷值会比图 10.39 中的高。这与听众实际听到的情况相符,说明图 10.41 下半部分的连续黑线能更好地近似我们所听到的恢复音高轮廓。不过,这仍然只是一种近似,因为我们听到的音高轮廓并非是连续的直线序列,而是平滑起伏的序列,实际上应该用之前讨论过的音高时间积分窗口进行平滑处理。
2. 连续性错觉的四个规则
当一个掩蔽音 M 在目标音 S(信号)播放期间出现时,掩蔽音会将信号分成两个未被掩蔽的部分 S1 和 S2,形成 S1 M S2 的模式。那么,在什么条件下,听众会感知到一个从 S1 开始,在 M 期间持续,以 S2 结束的连续听觉单元或流 S 呢?以下是四个决定连续性错觉发生的规则:
- “S 中无间断” :目标音 S 不应有任何间断的感知证据。例如,在图 10.35 的演示中,纯音的间隙比噪声突发宽,导致在噪声突发前后能听到音的起始和结束,从而破坏了连续性错觉。研究发现,噪声突发前后强度的快速变化(如强度下降或上升)都会削弱连续性错觉,因为这些变化暗示了音的起始或结束,干扰了连续性错觉的产生。
- “证据充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