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距离感知:原理、影响因素与复杂关系解析
1. 直达声与混响声比例(DRR)在听觉距离感知中的作用
1.1 DRR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声音在到达听众耳朵前会经历复杂的传播路径,除了直达声,还有由反射、衍射或散射产生的混响声,且混响声通常比第一个波阵面晚几毫秒到达。直达声与混响声的能量比,即直达 - 混响比(DRR),会随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单调减小,因此可作为感知距离的绝对度量。同时,听音室中的其他物体也会影响DRR,进而影响声源的感知距离。例如,1923年有研究发现,当在听众和火柴盒声源之间放置一个木架子时,火柴盒的咔嗒声听起来比实际距离更远;而将架子放在声源后面时,声音听起来更近。
1.2 基于DRR的听觉距离感知计算模型
Bronkhorst和Houtgast提出了一个计算模型,用于说明DRR如何影响声源的感知距离。该模型不仅考虑了DRR,还引入了房间的混响半径$r_h$,即混响声能量等于直达声能量时与声源的距离。根据此模型,感知距离$d_s$与$r_h$成正比,与DRR呈幂律反比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d_s = Ar_h\left(\frac{E’_r}{E’_d}\right)^j$
其中,$A$、$j$为模型参数,$E’_r$为混响声能量,$E’_d$为直达声能量。混响半径$r_h$取决于房间的体积$V$、混响时间$T$以及声源的指向性因子$G$,可通过特定公式计算。
1.3 直达声和混响声能量的获取
在Bronkhorst和Houtgast的模型中,直达声是指在第一个波阵面到达后约6毫秒内到达耳朵的声音,之后的为间接声。直达声能量通过积分窗口$W(t)$计算,其参数
听觉距离感知原理、因素及应用解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5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