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声音响度感知的深入剖析
在声音的世界里,响度感知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研究领域。我们日常所听到的声音,无论是简单的纯音,还是复杂的语音、音乐,其响度的感知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复杂声音的部分响度模型的局限性,以及时变声音的响度特点。
部分响度模型的局限性
部分响度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局限性。之前讨论的响度模型的局限性同样适用于部分响度模型。在阈值,尤其是掩蔽阈值的情况下,实际情况比上述描述更为复杂。例如,模型的结果取决于阈值的确定方式。此外,该模型没有考虑时间波动因素。
为了说明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合成一个 1000 - Hz 的纯音,其具有复杂的时间包络,由一系列音调的包络和一个强度缓慢增加的“斜坡”包络组合而成。斜坡强度从 50 dB 开始,最终缓慢上升到 60 dB。音调序列由 200 - ms 的 1000 - Hz 纯音组成,音间起始间隔为 200 ms,且在 20 ms 内淡入淡出至最大强度 60 dB。
按照部分响度模型计算,当音调强度为 50 dB 时,估计响度约为 2 sone(模型计算为 2.10 sone);当强度增加到 60 dB 时,估计响度约为 4 sone(模型计算为 4.17 sone)。然而,实际听到的并非单一纯音,而是两个并发声音:一个对应缓慢上升的斜坡,另一个对应间歇性音调序列,每个音调在强度从斜坡上升到 60 dB 时开始,下降到斜坡水平时停止。
因此,强度轮廓被划分为斜坡和音调两个轮廓。实验表明,连续线表示的部分响度最能近似人们实际听到的声音,即一系列音调先缓慢、最终突然降低响度。而对于斜坡部分,连续线表示的响度更符合人们的听觉感受,即一个持续的音调逐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