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 Dijkstra算法基本原理
Dijkstra算法是根据贪心算法实现的,首先找出当前点到所有能到达的点之间最短的距离,然后松弛一次继续循环。所谓松弛一次,就是在已经访问过的点中遍历一遍,看看有没有更近的,如果有更近的就更新距离。这样每次找最近的可达点+松弛遍历历史节点的操作,一直重复就能找到最短路径。
算法介绍
迪杰斯特拉(Dijkstra)算法是典型最短路径算法,用于计算一个节点到其他节点的最短路径。
它的主要特点是以起始点为中心向外层层扩展(广度优先搜索思想),直到扩展到终点为止。
基本步骤
通过Dijkstra计算图G中的最短路径时,需要指定起点s(即从顶点s开始计算)。
此外,引进两个集合S和U。S的作用是记录已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以及相应的最短路径长度),而U则是记录还未求出最短路径的顶点(以及该顶点到起点s的距离)。
初始时,S中只有起点s;U中是除s之外的顶点,并且U中顶点的路径是"起点s到该顶点的路径"。
然后,从U中找出路径最短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到S中;
接着,更新U中的顶点和顶点对应的路径,再从U中找出路径最短的顶点,并将其加入到S中;
接着,更新U中的顶点和顶点对应的路径。
…
重复该操作,直到遍历完所有顶点。
2 算法过程图解1(有向图)
首先看一个图,目标是找到从1到6的最短距离
首先用一个6*6的二维数组存储距离信息,纵坐标为起点,横坐标为终点,对应的坐标值就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其中,不可达点的距离为 ∞ \infty ∞,到自身的距离为0。
接着用一个一维数组来存储路径
从点1开始,遍历二维数组的第一行,发现距离1是最小的,对应点1到点2,选定点2;松弛,没有更近值;
从点2开始,遍历二维数组的第二行,发现距离3是最小的,对应点2到点4,选定点4;松弛,没有更近值;
从点4开始,遍历二维数组的第四行,发现距离4是最小的,对应点4到点3,选定点3;松弛,没有更近值;
从点3开始,遍历二维数组的第三行,发现距离5是最小的,对应点3到点5,选定点5;松弛,没有更近值;
从点5开始,遍历二维数组的第五行,发现距离4是最小的,对应点5到点6,选定点6;松弛,没有更近值;
点6,已经到达目标节点,遍历结束。
3 算法过程图解2(无向图)
注意:B(23)应该为B(13)
初始状态:S是已计算出最短路径的顶点集合,U是未计算除最短路径的顶点的集合!
第1步:将顶点D加入到S中。
此时,S={D(0)}, U={A(∞),B(∞),C(3),E(4),F(∞),G(∞)}。 注:C(3)表示C到起点D的距离是3。
第2步:将顶点C加入到S中。
上一步操作之后,U中顶点C到起点D的距离最短;因此,将C加入到S中,同时更新U中顶点的距离。以顶点F为例,之前F到D的距离为∞;但是将C加入到S之后,F到D的距离为9=(F,C)+(C,D)。
此时,S={D(0),C(3)}, U={A(∞),B(13),E(4),F(9),G(∞)}。
第3步:将顶点E加入到S中。
上一步操作之后,U中顶点E到起点D的距离最短;因此,将E加入到S中,同时更新U中顶点的距离。还是以顶点F为例,之前F到D的距离为9;但是将E加入到S之后,F到D的距离为6=(F,E)+(E,D)。
此时,S={D(0),C(3),E(4)}, U={A(∞),B(13),F(6),G(12)}。
第4步:将顶点F加入到S中。
此时,S={D(0),C(3),E(4),F(6)}, U={A(22),B(13),G(12)}。
第5步:将顶点G加入到S中。
此时,S={D(0),C(3),E(4),F(6),G(12)}, U={A(22),B(13)}。
第6步:将顶点B加入到S中。
此时,S={D(0),C(3),E(4),F(6),G(12),B(13)}, U={A(22)}。
第7步:将顶点A加入到S中。
此时,S={D(0),C(3),E(4),F(6),G(12),B(13),A(22)}。
此时,起点D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距离就计算出来了:A(22) B(13) C(3) D(0) E(4) F(6) G(12)。
4 C++代码
4.1 案例1代码
#include<cstdio>
#include<cstring>
#include<algorithm>
#include<iostream>
#define Inf 0x3f3f3f3f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map[1005][1005];
int vis[1005],dis[1005];
int n,m;//n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