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简介:本人擅长建模仿真、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与指导,项目与课题经验交流。项目合作可私信或扫描文章底部二维码。
(1)优化目标体系的构建
在深入分析现有文献和散杂货港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全面的优化目标体系,旨在平衡港口整体利益和船舶方的需求。这一体系包括三个核心目标:船舶总在港时间最短、港口作业成本最小以及各船舶滞留时间之和最短。
首先,船舶总在港时间的缩短对于提升港口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至关重要。长时间的等待和滞留不仅会增加船舶的运营成本,还可能影响后续的航线和货期,从而对船公司的整体运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将船舶总在港时间作为优化目标之一,有助于提升港口的服务效率,减少船舶的等待时间。
其次,港口作业成本是港口运营中的重要考量因素。随着货物周转量的不断增加,港口需要更加高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降低运营成本。通过优化调度方案,减少不必要的作业环节和等待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港口作业成本,提升港口的盈利能力。
最后,考虑到船舶方的需求,本文将各船舶滞留时间之和作为另一个优化目标。长时间的滞留不仅会影响船舶的运营效率,还可能对船员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优化调度方案,减少船舶的滞留时间,可以提升船舶方的在港体验,增强港口与船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构建优化目标体系时,本文充分考虑了港口和船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港口内部资源的合理利用。这一体系的构建为后续的多目标调度模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多目标下散杂货港口调度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在确定了优化目标后,本文进一步构建了多目标下散杂货港口调度模型。该模型在船舶、泊位以及潮汐等方面进行约束,以确保调度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在模型求解方面,本文采用了NSGA-Ⅱ算法来求解帕雷托前沿。NSGA-Ⅱ算法是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目标优化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解集分布均匀等优点。通过该算法,可以得到一系列满足约束条件的调度方案,这些方案在优化目标之间达到了平衡。
在算法求解过程中,本文采用了两部分编码方式。泊位调度部分采用顺序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以表示不同船舶在泊位上的先后顺序;堆场调度部分则使用整数编码方式进行编码,以表示不同货物在堆场上的存放位置。这种编码方式更加符合散杂货港口调度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提升算法的求解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NSGA-Ⅱ算法的求解,本文得到了多目标优化的帕雷托前沿。这些前沿解在优化目标之间达到了平衡,为后续的方案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3)调度方案的评价与选择
在得到帕雷托前沿后,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熵值-TOPSIS法对求解得到的解进行排序和评价。这一方法结合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调度方案的优劣。
首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优化目标的主观权重。这一过程邀请了五名相关人员进行两两比较打分,以形成主观权重的判断矩阵。通过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和一致性比率等指标,得到了各优化目标的主观权重。
其次,使用熵值法求出方案选取的客观权重。熵值法是一种基于信息熵的客观赋权方法,能够反映数据本身的特征和规律。通过计算各优化目标的熵值和冗余度等指标,得到了各优化目标的客观权重。
最后,以主观权重为主、客观权重为辅的方式得到调度方案选取的综合权重。这一综合权重既考虑了港口实际运行情况的要求,又结合了帕雷托最优解中的数学特征,能够全面反映调度方案的优劣。
% 初始化参数
numShips = 10; % 船舶数量
numBerths = 5; % 泊位数量
numYards = 10; % 堆场数量
% 生成随机数据作为示例(实际情况应使用真实数据)
arrivalTimes = randi([1, 100], numShips, 1); % 船舶到达时间
handlingTimes = randi([50, 200], numShips, 1); % 船舶作业时间
berthCapacities = randi([1000, 3000], numBerths, 1); % 泊位容量
yardCapacities = randi([500, 1500], numYards, 1); % 堆场容量
% 使用NSGA-Ⅱ算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简化版,仅示意)
populationSize = 50; % 种群大小
maxGenerations = 200; % 最大迭代次数
crossoverRate = 0.8; % 交叉率
mutationRate = 0.1; % 变异率
% 初始化种群(使用随机生成的个体作为示例)
population = randperm(numShips, [populationSize, numShips]); % 泊位调度部分(顺序编码)
yardAssignment = randi([1, numYards], populationSize, numShips); % 堆场调度部分(整数编码)
% 定义适应度函数(示例,实际应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定义)
fitnessFunction = @(individual) [...
% 计算船舶总在港时间(示例公式,实际应更复杂)
sum(arrivalTimes(individual) + handlingTimes(individual)) / numShips; ...
% 计算港口作业成本(示例公式,实际应更复杂)
sum(handlingTimes(individual)) * rand; ...
% 计算各船舶滞留时间之和(示例公式,实际应更复杂)
max(arrivalTimes(individual) + handlingTimes(individual)) - min(arrivalTimes(individual) + handlingTimes(individual))];
% NSGA-Ⅱ算法主循环(简化版,仅示意关键步骤)
for gen = 1:maxGenerations
% 计算适应度值
fitnessValues = arrayfun(fitnessFunction, [population, yardAssignment], 'UniformOutput', false);
fitnessValues = cell2mat(fitnessValues);
% 非支配排序和拥挤度计算(简化版,未详细实现)
% ...
% 选择、交叉和变异操作(简化版,未详细实现)
% ...
% 更新种群
% population = ...;
% yardAssignment = ...;
end
% 假设已经得到帕雷托前沿解集(这里用随机生成的解集作为示例)
paretoFront = [rand(10, 1), rand(10, 1), rand(10, 1)]; % 示例帕雷托前沿解集(三列分别对应三个目标值)
% 使用层次分析-熵值-TOPSIS法进行方案评价(简化版,仅示意关键步骤)
%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简化版,未详细实现)
subjectiveWeights = [0.5, 0.3, 0.2]; % 示例主观权重
% 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简化版,未详细实现)
% ...
% objectiveWeights = ...; % 示例客观权重
% 综合权重计算
combinedWeights = subjectiveWeights * 0.7 + [0.5, 0.3, 0.2] * 0.3; % 示例综合权重(这里直接使用了主观权重和另一个示例客观权重进行组合)
% TOPSIS法排序
V = paretoFront; % 决策矩阵
V_norm = bsxfun(@rdivide, V, sqrt(sum(V.^2))); % 归一化决策矩阵
idealSolution = max(V_norm); % 正理想解
negativeIdealSolution = min(V_norm); % 负理想解
distancesToIdeal = sqrt(sum((V_norm - idealSolution).^2, 2)); % 到正理想解的距离
distancesToNegativeIdeal = sqrt(sum((V_norm - negativeIdealSolution).^2, 2)); % 到负理想解的距离
relativeCloseness = distancesToNegativeIdeal ./ (distancesToIdeal + distancesToNegativeIdeal); % 相对接近度
% 输出排序结果
[~, ranking] = sort(relativeCloseness, 'descend'); % 按相对接近度降序排序
disp('调度方案排序结果:');
disp(ranking);
% 假设选择排名第一的方案作为最终方案
finalSolution = paretoFront(ranking(1), :);
disp('最终选择的调度方案:');
disp(final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