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期探索:从工业级到消费级的跨越(2010-2013)
1. 技术起点:WooKong-M 的工业级基因
2010 年前后,大疆在专业级飞控领域推出 WooKong-M,采用 ADI 公司的 ADXRS620 陀螺仪和 ADXL326 加速度计。这两款工业级传感器的零偏稳定性分别达到 0.3°/h 和 100μg,配合 AD7689 模数转换器实现 16 位高精度采样。其核心设计采用六面金属块结构,传感器通过螺栓固定于金属框架,有效抑制振动干扰。这种设计理念在后续 A2 飞控中得到延续,形成大疆 IMU 的标志性结构。
2. 消费级突破:精灵 3 的 MEMS 革命
2013 年精灵 3 的发布标志着大疆将 IMU 带入消费级市场。其采用 InvenSense MPU6500 芯片,成本仅 10 美元,通过减震机构设计将振动噪声降低 40%。虽然单芯片方案在精度上逊于工业级传感器(陀螺仪零偏稳定性约 30°/h),但通过算法补偿实现 ±0.5 米悬停精度。同期发布的 Naza-M V2 飞控引入第四代姿态算法,首次实现 IMU 高级校准功能,可消除长时间使用后的漂移误差。
3. 关键技术突破:卡尔曼滤波的初步应用
2013 年 5 月发布的 Phantom/Naza-M 固件中,大疆首次在消费级产品中应用卡尔曼滤波算法。该算法通过融合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数据,将姿态解算延迟压缩至 5ms,同时通过引入 “启动系数” 和 “停止系数” 优化控制手感。这一时期的 IMU 校准流程已具备自动检测磁干扰功能,在高压线等复杂环境中导航误差降低 60%。
二、技术迭代:多传感器融合与冗余设计(2014-2018)
1. 专业级标杆:A3 飞控的三冗余架构
2015 年发布的 A3 Pro 飞控采用三套 IMU 和 GNSS 模块,通过软件解析余度实现六轴冗余导航。其自研的姿态解算算法可实时监测传感器状态,在单个 IMU 故障时 20ms 内完成切换,确保测绘无人机在 50 米高度的定位误差小于 0.1 米。该系统采用 ADXL278 和 ADXRS290 工业级芯片,配合 D-RTK GNSS 模块实现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