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保护协议的原理、性能与安全应对
1. 隐私交换原理
即使没有某一轮次能让用户 U1 和 U2 直接交换输入,通过其他诚实用户仍有可能实现一定程度的隐私保护。例如,存在诚实用户 U3,在 0 ≤ j < j′ < j′′ < r - 1 的不同轮次下:
- 在轮次 j,U1 和 U3 可交换。
- 在轮次 j′,U2 和 U3 可交换。
- 在轮次 j′′,U1 和 U3 可再次交换。
这会使以下几种情况对攻击者呈现相同视图:输入向量为 y 且无交换发生;输入向量为 y 且仅交换 1 和 3 发生;输入向量为 y′ 且三次交换都发生。这提供了一定隐私,但并非完美。因为每次交换发生与否概率相等,基于攻击者视图,输入为 y 的可能性是 y′ 的两倍。不过,参与交换的诚实用户越多,隐私保护效果越好。
若 U1 和 U2 满足特定条件则为交换兼容。即存在 0 ≤ j < j′ < j′′ < r - 1,使得 U1 的路由路径在轮次 j 和 j + 1 以及 j′′ 和 j′′ + 1 有诚实用户,U2 的路由路径在轮次 j′ 和 j′ + 1 有诚实用户(或 U1 和 U2 角色互换情况)。若 U1 和 U2 交换兼容,U1 可在轮次 j 与其他诚实用户交换,其他诚实用户在轮次 j′ 与 U2 交换,U1 再在轮次 j′′ 与其他诚实用户交换。参与交换的诚实用户越多,U1 和 U2 的隐私保护程度越高。
设 δ1 为 U1 和 U2 不交换兼容的概率,给定 ϵ > 0 的期望隐私值。当 U1 和 U2 交换兼容时,可推导出为确保隐私边界 ϵ,能与 U1 和 U2 交换的其他诚实用户数量下限 m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