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函数式编程与面向对象编程:兼得二者之长
1. 函数式编程与面向对象编程原则对比
1.1 LSP(里氏替换原则)
- OOP 中的 LSP :LSP 指出程序中的对象应该可以被其子类型的实例替换,而不改变程序的正确性。它本质上是子类型化的一种受限实例,旨在保证类层次结构间的语义可移植性。子类不能强化前置条件,必须接受基类接受的所有输入和初始状态;也不能弱化后置条件,必须满足父类声明的行为期望。不过,类型系统本身无法强制这些特性,以继承关系呈现的 LSP 具有一定欺骗性,这也暴露出基于包含的子类型多态的缺陷。
- FP 中的对应方式 :函数式语言倾向于使用带边界量化的参数多态,避免了继承的一些陷阱。它们强调可替换性,淡化实现复用,因为复用通过组合能更好地实现。在函数式语言中,LSP 的大部分目标都能轻松实现。
1.2 ISP(接口隔离原则)
- OOP 中的 ISP :ISP 认为多个特定于客户端的接口比一个通用接口更好,即客户端不应被迫依赖它不使用的方法。本质上,ISP 是接口层面的单一职责原则的重申,反映了面向对象设计中平衡职责分配、组合和封装的难题。仅使用 ISP 无法直接防止出现大的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掩盖问题。
- FP 中的对应方式 :函数式编程通过避免状态来减少对封装的需求,核心在于促进组合。由于函数角色从一开始就很明确,不存在基于角色的接口的增强概念,函数默认就是分离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