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的具身意识:后人类时代的学习与意义构建
1. 具身与后人类科技形态
在探讨身体与具身在后人类科技形态中的呈现方式时,有观点借助西蒙·彭尼的艺术作品《痕迹》展开论述。在这件作品里,人类通过自身的移动与自己实时创造的虚拟空间进行互动。这一互动揭示了三种身体与具身的呈现方式:
- 关系即践行 :人类作为身心一体的存在与技术相互依存、共同产生。
- 关系即感知 :技术与世界在虚拟及其他现实空间中,以积极动态的构建方式(巴拉德称之为“内互动”),唤起身心的感知,而非仅仅感知“外在”的现实。
- 关系即文化嵌入 :身体与具身的二分法使身体成为文化铭刻的场所,具身也能被文化所塑造。例如多琳·近藤,她的身体被他人视为日本身体,她的行走和身体姿态也随之改变。而且,随着文化的变化,我们对具身的体验也会改变。
相较于“身心一体”,“具身意识”这一表述更能体现集体、有意义且习惯性的边界构建过程。文化、身体和具身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并非将意义填充到作为具身容器的身体中,而是人类与非人类之间通过协商不断创造边界的有意义的往复过程。所有关系都包含物质 - 概念的意义构建过程。同时,相关理论受到克拉克提出的扩展心智模型的启发,该模型认为技术与大脑、认知、感知共同发展,但即便环境以相关的系统和有组织的方式变化,这些变化在身心层面的体现也需要时间、思考和经验。
2. 具身意识面临的挑战
新文化物质主义者和进行实地研究的人类学家常常忽视物质词汇如何通过文化学习内化为有意义的内容这一时间维度。不过,人类学家往往最先提及他们在当地物质文化中,对他人轻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3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