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代理的私密匹配协议解析
1. 问题提出
在数据匹配场景中,经典的私密匹配方案是双方协议,允许双方在不泄露额外隐私信息的情况下发现共同的数据元素。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双方不直接交互甚至彼此不知情的情况。因此,提出了基于代理的私密匹配协议,该协议涉及查询发布者(Query Issuer)、主体(Subject)和代理(Broker)三个实体。
- 各实体角色
- 查询发布者(QI) :发布包含选择标准的查询 $Q_i = ⟨q_{i,1}, …, q_{i,n}⟩$,选择标准是全局数据集 $D$ 的元素。例如在招聘场景中,公司就是查询发布者,选择标准可以是“学位 = 理学硕士”。
- 主体($S_l$) :根据自身简档对查询做出匹配证明 $mp_{i,l}$。每个主体由简档 $P^l = [p^l_1, …, p^l_m]$ 表征,简档中的属性也是数据集 $D$ 的元素。在招聘场景中,主体对应求职者。
- 代理(B) :将查询发布给所有主体并收集答案,计算查询与主体答案之间的匹配比率 $\rho_{i,l}$,选择最适合的主体。在招聘场景中,代理就是招聘机构。
与经典私密匹配协议的主要区别在于,查询发布者和主体之间没有直接交互,所有消息都通过代理传递。代理是协议中的活跃实体,负责收集数据并做出决策。
2. 安全需求
引入第三方(代理)后,需要重新审视安全需求。
- 实体假设
- 查询发布者被认为是诚实的,目的是
基于代理的私密匹配协议详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6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