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压缩:JPEG与JPEG2000标准解析
1. JPEG标准概述
JPEG是首个用于灰度和彩色图像压缩的国际标准,拥有四种不同的算法模式,涵盖了有损和无损压缩算法。其中,基于预测的无损JPEG算法和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有损压缩算法是常见的实现方式。而基线JPEG作为一种有损压缩算法,是JPEG标准中用于静态图像压缩的最广泛使用的算法。
在使用基线JPEG进行图像压缩时,例如对于8位像素数据 01101100001100110100010110111011000111101001110000011010 ,前5位 01101 代表直流(DC)系数,其余47位代表交流(AC)系数。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实现大约10:1的压缩比。
解压缩则是对压缩后的比特流进行解码以正确重建图像的逆过程。其逆函数较为直观,对应的基线解压缩算法的框图可用于辅助理解这一过程。
为了展示基线JPEG的性能,我们以著名的“Peppers”图像为例。当使用质量因子Q - JPEG = 75进行压缩时,重建后的图像在视觉上几乎与原始图像相同;而当质量因子Q - JPEG = 10时,图像中会出现明显的块状伪影。这种伪影是由于在8x8块边界处产生的不连续性造成的,因为每个块是独立进行压缩和解压缩的。
| 质量因子 | 图像效果 |
|---|---|
| Q - JPEG = 75 | 重建图像与原始图像视觉上几乎相同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