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进展

MA06.07 E1505: 辅助化疗 +/- 贝伐珠单抗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更新的化疗亚组分析

背景

对于可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辅助化疗(化疗)可带来有限的生存获益,但不同化疗方案之间的比较数据较少。在本试验中,我们此前曾报道,在辅助化疗中加入贝伐珠单抗(B)未能改善无病生存期(DFS)或总生存期(OS)。本文通过额外30个月的随访,按化疗方案更新疗效结果。

方法

纳入可切除的早期NSCLC患者,根据分期、组织学、性别和化疗选择进行分层,按1:1随机分配至单独化疗组或化疗联合B组(贝伐珠单抗15 mg/kg,每3周一次,持续最多1年)。化疗方案包括计划进行4个周期、每3周一次的顺铂联合长春瑞滨(V)、多西他赛(D)、吉西他滨(G)或培美曲塞(P)。P于2009年加入,并仅限用于非鳞状细胞癌患者(NSq)。化疗方案为选择性决定(非随机化)。

结果

从2007年7月至2013年9月共入组1501例患者,各化疗方案分布如下:V占25.0%,D占22.9%,G占18.9%,P占33.2%。各治疗组间已知的预后因素分布均衡;28%患者为鳞状细胞癌(Sq)组织学类型。各化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V组83.5个月(m);D组89.9m;G组87.8m;P组71.9m。在汇总分析中,DFS因组织学类型而异,非鳞癌患者为29.9m(G)–43.5m(V),鳞癌患者为59.4m(V)–77.3m(G)。OS也因组织学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非鳞癌患者为80 m(D)–98.8m(P),鳞癌患者为98m(G)–119m(V)。无论组织学类型如何,在D或V方案中加用B均观察到DFS和OS非显著性下降。相反,将B加入P方案可显著改善DFS(HR 0.74,p=.00994)和OS(HR 0.65,p=.00368)。因此,我们在非B组的不同化疗方案间比较了疗效结果,尽管在中位DFS和OS上观察到数值上的差异,但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毒性详情此前已有报告。

结论

在可手术切除的早期 NSCLC患者中,辅助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未能改善总生存期(OS),但长期随访揭示了不同化疗方案下的DFS和OS存在差异。其中包括贝伐珠单抗联合培美曲塞(P)时DFS和OS显著改善,而在其他方案中加用贝伐珠单抗则呈现疗效变差的趋势。正在进行的样本分子分析有望阐明这些差异的原因。

MA06.09 驱动基因突变发展的时间及实性‐半实性肺结节向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遗传进化

背景

半实性病变(SSL)中磨玻璃样密度影的出现及其后续发展为侵袭性实性成分的驱动基因改变尚不明确。目前亟需能够预测向侵袭性癌症转变的生物标志物,以确定磨玻璃样病变何时会进展为侵袭性癌症。

方法

从一项前瞻性数据库中识别出2011‐2018年间接受手术切除的65例半实性病变(SSL)患者。比较了SS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无病生存期以及在同一时期切除的155例I期腺癌。从22个半实性病灶(SSL)中获取石蜡组织块,并在同一病灶内分别鉴定并显微切割出正常肺(NL)、磨玻璃(GG)和实性(S)区域。对19例配对的GG和S样本提取的DNA进行下一代测序(NGS),检测25种常见肺癌驱动突变。对8例SSL患者的S、GG和NL样本进行超过48,000个转录本的 Affymetrix芯片分析。

结果

截至目前,切除的SSL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其5年无病生存期显著优于同期切除的I期腺癌(100% vs 80.9%,log‐rank p值0.007)。SSL实性成分中的驱动突变为EGFR突变(43%;其中L858R占26%,19号外显子缺失占11%)、KRAS突变(21%),以及未检测到突变(42%)。所有存在于SSL实性成分中的驱动突变也在同一病灶的磨玻璃区域中被检出,且基因表达谱非常相似。同一肿瘤的GG与S区域之间仅有32个转录本存在显著差异。GG与S部分之间最显著的差异是侵袭性实性部分中分泌型磷蛋白1(SPP1)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SPP1可能作为侵袭潜能的生物标志物。

结论

这是首个研究同一肿瘤内实性和磨玻璃区域微环境的系统遗传学特征,包括突变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半实性肿瘤的磨玻璃部分已存在驱动突变,提示驱动突变发生较早。SPP1表达增加成为半实性病灶侵袭潜能最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其他研究也显示SPP1与预后不良相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关键词:半实性病灶,磨玻璃样影,系统遗传学

MA06.10 立体定向消融放疗在同步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背景

本研究旨在评估采用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治疗早期同步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失败模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SABR治疗(4次分次照射50戈瑞或10次分次照射70戈瑞)至少一个病灶的同步性NSCLC患者。同步性病灶定义为在6个月内诊断出的多个同侧或对侧肺内病灶。

结果

在2005年至2015年间接受SABR治疗的912例早期NSCLC患者中,82例(9%)存在同步性病变。中位年龄为70岁,男性患者34例(41.5%)。主要病灶的中位直径为2.1厘米(四分位距(IQR)1.6–3厘米),次要病灶为1.5厘米(IQR 1.1–2.2厘米)。中位随访时间为58个月时,1年、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85.4%、47.3%和28.5%;相应的总生存期率分别为95.1%、66.9%和52.4%;1年、3年和5年局部复发‐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7.3%、79.6%和70.8%。在39例(47.6%)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中,叶内局部复发是15例(18.3%)患者的首次失败部位,在169个(11.2%)胸部病灶中共发生19次局部复发。孤立性区域复发发生在3例(3.7%)患者中,远处转移发生在221例(25.6%)患者中。多变量分析显示,与PFS改善相关的因素包括较好的ECOG体能状态评分(HR 10.786;95%置信区间 2.845–40.902;p值 <0.001)、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HR 0.947;95%置信区间 0.903–0.994;p值 0.026)以及主要病灶病理类型为腺癌(HR 0.167;95%置信区间 0.033–0.841;p值 0.030)。仅有ECOG体能状态评分保持显著性(HR 6.165;95%置信区间 2.081–18.263;p值 0.001)对总生存期进行多变量分析。未发现初始治疗策略中使用化疗与生存结果之间存在关联。同样,所有病灶均采用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治疗,与SABR联合其他治疗方式相比,生存结果无差异。

结论

立体定向消融放疗可实现良好的长期生存和肿瘤控制率,可能是同步性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潜在治愈性治疗手段。我们的数据表明,对于表现为同步性非小细胞肺癌病灶的患者,可视为具有两个独立的原发性肺癌,并可提供以治愈为目标的根治性局部治疗。关键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性病灶,立体定向消融放疗

MA06.11 CT引导下经皮放射性示踪剂定位与隐匿性/小型肺部病灶切除术

背景

小型肺部病灶的检出率有所增加,且常难以定位和切除。我们介绍了在术前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引导下的放射性示踪剂定位并随后切除这些病灶的成熟经验。

方法

对结节直径小于1 cm和/或位于脏层胸膜深层的肺结节患者,在病灶内或附近行CT引导注射放射性示踪剂锝大聚合物(99mTc‐MAA)。使用γ探针定位标记区域并进行切除;若为原发性肺癌,则行伴淋巴结清扫的肺叶切除术。

结果

2007年1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共262例患者(男性196例;中位年龄63岁)接受了术前放射性示踪剂注射,所有患者均成功标记。并发症包括35例(13.4%)无症状气胸、36例(13.7%)肺实质出血渗出及2例(0.7%)对造影剂的轻度过敏反应。除3例外,其余所有病例均通过γ探针成功探测到肺部病灶。距胸膜的平均距离为10 mm(范围0–40 mm)。212例(80.9%)行胸腔镜手术切除,42例(16.0%)行计划性开胸手术,8例(3.1%)行中转胸腔镜手术。平均病理结节大小为9.3 mm(范围2–25 mm)。166例(63.4%)为非实性,64例(24.4%)为部分实性,32例(12.2%)为实性形态。组织学结果显示16例(6.1%)为良性,246例(93.9%)为恶性病灶(其中218例为原发性肺癌)。

结论

术前放射性示踪剂定位小型/隐匿性肺部病灶操作简单、可行,成功率高,可作为肺部病灶管理的一种有效且具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法。关键词:微创手术,肺癌手术,计算机断层扫描

MA07.01 循环未成熟中性粒细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和dNLR用于识别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快速进展者

背景

中性粒细胞是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活跃调节者,具有促肿瘤和抗肿瘤特性,但通常为促肿瘤作用。循环中未成熟中性粒细胞(IMNs)和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中的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探索基线循环IMNs、TANs及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是否可用于识别接受ICI治疗后可能出现快速进展的NSCLC患者。

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ICI单药或联合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采集治疗前外周血样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循环IMNs(CD15+CD16dim/−)和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通过免疫组化评估肿瘤组织中TANs密度。计算dNLR(=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定义快速进展(HPD)为治疗开始后首次影像学评估即出现疾病进展,且肿瘤增长速率较基线加快≥50%。分析各指标与HPD、客观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218例患者。高基线循环IMNs比例与更高的HPD发生率显著相关(p<0.001),并与较低的ORR、更短的PFS和OS相关。高TANs密度同样与不良预后相关。dNLR≥3作为 cutoff值,可有效预测HPD(AUC=0.78),并与较差的生存结局独立相关。多变量分析显示,IMNs升高和dNLR≥3是HPD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基线循环未成熟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肿瘤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多以及高dNLR与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快速进展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这些指标有望作为识别免疫治疗难治人群的实用生物标志物,指导个体化治疗决策。

【电能质量扰动】基于ML和DWT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研究(Matlab实现)内容概要: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ML)和离散小波变换(DWT)的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法,并提供了Matlab实现方案。首先利用DWT对电能质量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提取信号的时频域特征,有效捕捉电压暂降、暂升、中断、谐波、闪变等常见扰动的关键信息;随后结合机器学习分类器(如SVM、BP神经网络等)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训练与分类,实现对不同类型扰动的自动识别与准确区分。该方法充分发挥DWT在信号去噪与特征提取方面的优势,结合ML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提升了分类精度与鲁棒性,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适合人群: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电能质量监测与分析的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信号处理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者更佳。;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应用于智能电网中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实现扰动类型的自动识别;②作为高校或科研机构在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电力系统分析等课程的教学案例或科研实验平台;③目标是提高电能质量扰动分类的准确性与效率,为后续的电能治理与设备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深入理解DWT的实现过程与特征提取步骤,重点关注小波基选择、分解层数设定及特征向量构造对分类性能的影响,并尝试对比不同机器学习模型的分类效果,以全面掌握该方法的核心技术要点。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