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坠落事故研究:成因、模型与预防策略
1. 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致因理论经历了从单因素到多因素、从连锁反应到系统集成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多种理论模型。
-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早在1936年,海因里希在其著作中阐述了工业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该理论核心观点是伤亡事故的发生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系列原因和事件的结果。它为后续研究者研究事故机理提供了有价值的方法,推动了其他事故致因理论的发展,成为科学事故研究的先驱。
- 博德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在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基础上,博德提出了现代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他认为,虽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重要原因,但深入探究,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管理失误。博德模型包含五个因素:
- 控制不足:包括对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的控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
- 基本原因:包括个人原因(如知识、技能缺乏和动机不正确等身心问题)和工作原因(如操作程序不当、使用方法异常等)。
- 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管理缺陷和基本原因的外在表现。
- 事故:指能量超过阈值或人体与阻碍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接触。
- 伤害损失:指事故的结果,包括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 :该理论指能量意外逸出或释放,超出了人类设定的约束范围。
- 两类危险源理论 :认为事故是两类危险源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具有能量的能量体,可能导致能量意外释放,是第二类危险源的前提,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导致能量约束或屏蔽失效的各种因素,包括材料故障
电力坠落事故成因与预防策略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4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