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网络中支持多媒体服务的灵活通信架构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人们开始研究在分布式多媒体环境中支持服务质量(QoS)。在开放分布式处理(ODP)、终端系统和网络等不同领域,为支持QoS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在终端系统方面,主要在调度、流同步和传输支持等领域取得进展;在网络方面,研究重点则是提供合适的流量模型、服务规则,以及适当的准入控制和资源预留协议。
然而,满足QoS是一个端到端的问题,但大多数研究是从服务提供商的角度来解决QoS问题,并分析网络性能,未能全面满足应用程序的QoS需求。随着终端系统处理能力的增强,通信协议,尤其是传输协议,成为了主要瓶颈。当前的传输协议,如TCP、UDP、TP4,是为电子邮件、ftp等文本数据应用而设计的,应用于实时多媒体应用时会出现一些问题。
例如,TCP仅支持一对一通信服务,没有多播概念和多播组管理功能,且只支持完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不考虑端到端的传输延迟。由于多媒体流(如音频和视频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容忍错误,使用TCP来传输实时流数据并不合适。此外,数据控制机制由协议决定,应用程序必须遵循内置机制,忽略了应用程序的特性。
目前,QoS提供的架构框架现状可总结如下:
- 每个多媒体服务都有自己的需求,但大多数当前接口不支持QoS配置。例如,在套接字接口中,用户只能指定本地地址和端口、远程地址和端口,需要能让用户指定自己QoS需求的接口。
- 随着新应用的出现,它们需要各自的QoS需求,由协议预先确定的固定数据控制机制无法有效满足所需的QoS,需要根据用户需求配置数据控制机制。
- 为了优化支持QoS,需要QoS协商和重新协商、QoS监控、QoS维护等功能,但大多数当前通信协议不支持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2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