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Erlang:从类型标注到开发环境搭建与资源整合
1. 计算领域的未来趋势与 Erlang 的应对之道
计算领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大型单体处理器逐渐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多核和分布式处理器的时代。在这个新的计算格局下,传统的编程技术面临着诸多挑战,而 Erlang 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它的一些基本概念能够帮助我们编写出可靠、易于维护且能在当今和未来架构上良好扩展的代码。
2. Erlang 程序的类型标注
Erlang 对类型有着明确的概念,但很多时候这些信息是隐式的。为了在文档和函数描述中更清晰地表达类型信息,Erlang 社区开发了一套类型标注符号。这套符号并非程序源代码的一部分,而是用于文档说明,帮助我们明确函数可以接受的参数类型和返回值类型。
类型标注仅用于文档目的,类型声明不是 Erlang 代码,不能在 shell 中输入,它们通常作为注释写在 Erlang 模块中,会被编译器完全忽略。例如:
-module(math).
-export([fac/1]).
%% @spec fac(int()) -> int().
fac(0) -> 1;
fac(N) -> N * fac(N-1).
2.1 类型定义
类型分为预定义类型和用户定义类型。预定义类型包括 any()
、 atom()
、 binary()
等,它们各自有特定的含义:
| 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