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加密与生物识别技术:FPGA架构与虹膜识别的突破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和身份识别变得至关重要。先进加密标准(AES)在保护数据安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虹膜识别作为一种高度准确的生物识别技术,为身份验证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深入探讨FPGA上高效的AES硬件架构以及基于离散余弦变换(DCT)的虹膜识别系统,并介绍一种创新的眼动拨号安全方法。
FPGA上高效的AES硬件架构
在FPGA上实现AES加密算法时,硬件架构的设计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架构,分别实现了紧凑尺寸和高吞吐量的目标。
对于输入字节 [B3 B2 B1 B0],Mixcolumn输出为 [A3 A2 A1 A0],InvMixColumn输出为 [C3 C2 C1 C0]。该设计通过166位级别的异或操作实现,关键路径延迟为8个异或操作。MixColumn(InvMixcolumn)的输出分别用于加密(解密)过程。
为了评估所提出的设计,研究人员在Xilinx XC2VP30 - 5ff896设备上进行了实现,并在ISE 10.1环境下使用ISE模拟器进行了仿真和验证。不同的操作模式(如加密、解密、密钥生成)会导致特定设计在特定设备中的吞吐量和硬件开销有所不同。
以下是所提出的迭代(紧凑)架构和流水线(快速)架构与其他现有设计的比较:
| 架构类型 | 切片使用 | BRAM使用 | 吞吐量 | 逻辑延迟 | 路由延迟 |
| — | — | — | — | — | — |
| 迭代(紧凑)架构 | 945片(6%) | 3个BRAM(2%) | 86Mbps | 3.139ns | 3.881ns |
| 流水线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