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C++特性:概念与代码复用
1. 标准库特性与类型特性
标准库特性以类模板形式实现,代表值的一元和二元类型特性通过静态 ::value 成员暴露值,转换特性则将转换后的类型作为 ::type 成员类型暴露。同时,还有针对这些成员的“快捷方式”,即变量模板和别名模板,分别对应值和成员类型,如 std::is_foo_v<T> 等价于 std::is_foo<T>::value , std::bar_t<T> 等价于 typename std::bar<T>::type 。这种实现方式有历史(类型特性在C++ 11引入,变量模板在C++ 14引入)和技术(某些元编程在处理类型时更简单)原因。
2. C++概念概述
C++概念是现代C++中历经长时间才被纳入标准的特性之一。最初计划在C++ 11引入,后推迟到C++ 17,最终在C++ 20成为标准。2015年ISO发布了独立的技术规范(TS),C++ 20接受的措辞是该TS的子集并做了进一步修改。这一漫长过程源于委员会内部的分歧以及对概念的重视。C++发明者将概念描述为“理想情况下应在模板的第一个版本就存在,并作为所有使用的基础”。
2.1 泛型编程与模板问题
C++的泛型编程基于模板,虽然灵活但冗长、与非泛型代码视觉差异大且调试困难。模板参数理论上可接受任何类型,但大多数函数模板和类模板对特化类型有假设。例如, sort() 函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