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信号协调算法与模型解析
1. 相关参数与多路径进展模型
在交通信号控制中,涉及众多参数。其中,$C$ 为公共周期长度(秒),$Z = 1/C$;$k$ 代表交叉口 $k$;$L_k$ 是交叉口 $k$ 与 $k + 1$ 之间的距离;$q_k$ 是交叉口 $k$ 的偏移量等。以往的干道信号控制模型或工具,大多致力于双向直行车流的进展最大化或总延误最小化,难以充分考虑沿干道需多次转弯的重型路径车流。
而多路径进展模型不仅考虑干道相位,还考虑了次要道路,能更真实地模拟现实情况,适应转弯车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 MAXBAND 的扩展,尤其是在相位序列优化方面。该模型通过一组二进制变量合理安排相位序列,可改变干道和次要道路的序列,还能去除解中带宽过小而无效的部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2. MAXBAND 网络系统模型
交通信号在网络内的协调是交通顺畅高效流动的核心。由于拓扑结构不同,交通网格优化问题不能用干道模型解决,需要进一步改进。1965 年,John Little 将其研究应用于网络问题,给出了一个包含七个信号的网络示例及问题的公式化表达。
该网络中选择了五条干道(13、35、56、16 和 47)进行考虑,其 MAXBAND 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如下:
- 目标函数:
- $MaxB = \sum_{ij}(a_{ij}b_{ij})$
- 约束条件:
- $b_i \geq k_ib_0$,$i = 1, \cdots, q$
- $w_{ij}^k + b_{ij} \leq 1 - r_{ij}^k$
- $w_{ij}^k + b_{ij} \leq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