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载波与测距码
GPS卫星发射的信号:载波、测距码、导航电文
1.1载波
可运载调制信号的高频振荡波称为载波
载波承载(调制)了无线电通信中的各类信息,在定位中,即调制了测距码和导航电文等有用信息
GPS卫星所用的三种载波,均位于微波的L波段 (1~2GHZ),由卫星上的原子钟所产生的基准频率f0(f0=10.23MHZ)倍频而成,分别称为:
L1:f1=154*f0 λ1=19.03cm
L2:f2=120*f0 λ2=24.42cm
L5:f5=115*f0 λ5=25.48cm
采用多个频率是为了更好地消除电离层延迟,组成更多的线性组合观测值
1.2测距码
测距码是用于测定从卫星至接收机间的距离的二进制码,GPS卫星定位中所用的为伪随机噪声码(PRN码),其看似杂乱无章,实质是按照一定规律编排
GPS采用码分多址技术,因此每颗GPS卫星能发送不同的PRN码
码元(比特)
码序列中的每一位二进制数称为一个码元或一个比特
每个码元持续的时间或所对应的距离称为码元宽度
码发生器(或天线)每秒钟所输出的码元个数称为码速率,用’bit/s’ 或’bps’表示
C/A码-粗码
码长很短:1053bit
码元宽度较大:对应距离为293.052m,
测距精度较低:倘若测距精度为一个码元宽度的百分之一,即测距精度只能达到2.93m
C/A码定义了标准定位服务
P码-精码
码长很长:4092bit
码元宽度较小:对应距离为29.3m
测距精度较高:0.29m
P码定义了精密定位服务
2.载波相位测量
由于载波是一种没有任何标记的余弦波,因此接收机接收到的载波相位为不足一周的部分,而在传播过程中的整周数是不确定的,同时整周技术部分还可能因为观测条件而产生跳变
2.1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以“周”为单位
时间变化或空间变化都将导致载波相位发生变化
载波相位观测值
进行载波相位观测时,接收机实际上能量测、提供给用户的是如下观测值:
1.跟踪到卫星信号后的首次量测值
实际观测值为不足一整周的部分
2.其余各次观测值
从第二个载波相位观测值开始,实际量测值为 首次测量值(不足一周部分)+整周计数
完整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由三个部分组成:
整周模糊度N+不足一周部分+整周计数int
观测方程
相较伪距测量,多了一个未知参数:整周模糊度N
同时根据广播星历所求得的卫星钟差改正数也不可再视为已知值,因为其引起的测量误差可超过1m,远大于载波相位测量的误差
有两种方法解决:
1.改用精密卫星星历钟差,并采用适当方法内插
2.将广播星历给的卫星钟差当作初始近似值,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钟差参数,平差计算来估计其正确值
单差、双差、三差观测值
单差:接收机间求一次差,站间单差
站间单差可消除卫星钟差参数,同时可以削弱星历误差、大气延迟等误差,在短基线中尤为明显
双差:卫星间求一次差,星间双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