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机器人越来越全面了。
5 月 25 日晚上,CMG 世界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在杭州举行,这也是全球首个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格斗竞技赛事。
半年前,宇树 G1 在春晚用一场舞蹈秀爆红网络;而这次,继一个月前北京亦庄马拉松后,它用连续组合拳与倒地 5 秒内自主起身的敏捷性,彻底颠覆了公众对机器人笨拙迟缓的刻板印象。
直拳、左右勾拳、侧踢、膝踢......擂台上的机器人用各种“拳拳到肉”的花式动作,见证了人形机器人的技术进步。
这背后,是 AI 强化学习的深度赋能。
根据比赛规则,这次擂台赛采用积分制,共3个回合,每个回合2分钟,根据3个回合累计总积分,积分高的队伍获胜。对战过程中击中头部或躯干均为有效击打,手部动作有效击打计1分,腿部动作有效击打计3分。倒地一次扣5分,被击倒8秒内无法起身则扣10分,本回合结束。
通过专业格斗运动员的动作捕捉,技术人员将人体关节轨迹映射至机器人,再结合仿真环境中的千万次对抗训练,G1 逐渐掌握了直拳、勾拳、闪避等 8 套基础动作及组合技。
更关键的是,其内置的 IMU(惯性测量单元)与 23 个高精度关节传感器实时捕捉姿态数据,让机器人在被击倒时能通过动态平衡算法迅速调整重心,甚至在被围绳缠住时模仿人类“鲤鱼打挺”起身。
尽管机器人已能流畅执行预设动作,但真正的对抗考验的不仅是硬件性能,更是人机协同的智慧。
比赛采用手柄操控为主、语音指令为辅的模式——操作员通过摇杆控制移动方向,按键组合触发招式,而AI则实时分析对手位置、计算攻击角度并优化动作路径。这样既避免了纯AI操控的延迟问题(语音指令响应时间高达2秒),又确保了战术自由度。
例如冠军队伍“AI 策算师”在决胜局中,操作员通过预判对手动向,指挥机器人以侧踢精准击中对方躯干,一举拿下了关键的3分。
与此同时,通过定制化的7自由度手臂(比常规多2个腕部关节),可以让攻击角度更刁钻,120N·m的关节扭矩则赋予其堪比职业拳手的爆发力。
当然,要完成高难度的格斗比赛,机器人仍然存在着技术瓶颈,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动作上的失误。例如,当一台机器人因误判方向对空气挥拳,另一台则在主动进攻时失衡自绊。搞笑的画风被网友笑称为“羊癫疯对战帕金森”。
专家指出,虽然当前机器人的“小脑”(运动控制)已趋于成熟,但“大脑”(空间智能)仍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缺少多模态大模型支持的 G1,尚无法自主感知环境、预判对手策略,仍需依赖人类操作员的实时干预。
格斗之外:智能时代的变革
据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预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 2032 年突破 66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45.5%。
与此同时,特斯拉 Optimus 与宇树 G1 也将相继迈向量产。未来,一场机器人取代部分高危工种的革命或许将拉开序幕。
而这背后离不开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当机器人开始理解攻防转换的节奏,掌握虚实结合的战术,甚至发展出独特的战斗风格,这标志着强人工智能正突破传统认知框架。
在这场人机共生的新纪元,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智能未来,已挥拳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