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只被108万人民币售出的薄荷色Labubu吗?就在半个月前,这个长着九颗尖牙、竖耳、异色瞳孔的“丑萌”精灵,上演了一次消费奇迹: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来自泡泡玛特签约艺术家、香港艺术家龙家升的初代藏品级潮流玩具薄荷色Labubu以超高价成功拍卖。据官方介绍,这只Labubu为“全球唯一一只”。
作为近两年最火爆的潮玩,Labubu从进入市场开始,其实经历了一段蛰伏期。早在2015年,龙家升就创作出了Labubu的形象,直到2019年,龙家升签约泡泡玛特,Labubu才正式投入市场。
但早期的Labubu还没有今日的人气,而是作为一种小众形象在热爱潮玩艺术的年轻人之间流通。
转折点在2024年,泰国高人气女星Lisa在社交平台亮出了她的Labubu个人收藏,此举立即带动了Labubu在东南亚以及其他粉丝区的热潮。
此后,Labubu的“明星效应”持续升级,蕾哈娜、贝克汉姆等名人在社交平台为Labubu带来了现象级的曝光,Labubu风靡欧美市场。
同时,泡泡玛特中国企业的身份加持以及明星的“带货”,也让Labubu在国内爆火,甚至出现了一些高仿产品,导致供应市场一度混乱。
然而,面对Labubu的爆火,很多人认为更多来源于与“明星效应”带来的营销噱头,昙花一现般的火爆,并不能持久。
在Labubu全球消费者中,除了部分真正热爱潮玩艺术的买家,大部分买家可能只是跟随热潮的体验者。固然,网络世界的信息传递之快,让身处每个地区的人都能吸收各类最新信息。而明星“带货”产生的消费热潮,或许正是目前年轻人“跟风式”消费心理的体现。
但Labubu的现象级爆火背后,也体现了Z世代“为情绪买单”的心理转变,以及“去标准化”审美的流行。
所谓Z世代,指的是出生在1995年至2010年间的人群。作为生长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时代的人群,Z世代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相对更大,同时也是互联网活跃度最高的人群。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Z世代人群在消费时,更倾向于“为情绪买单”,他们更加看重内心的体验与审美自由,不愿受到外界的束缚。
这一点通过“Labubu现象”就能体现。与传统潮玩的甜美范式截然不同,Labubu设计师龙家升融合北欧神话暗黑基因与东方志怪文化,创造出“尖耳邪笑+歪斜獠牙”的反叛形象。这样“不完美的设计”,也是Z世代审美去标准化的体现。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Z世代人群大多处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阶段,年轻人将Labubu这样的产品作为一种情感投射容器,以证明自我,于是就出现了“越不被理解越要炫耀”的行为。
从设计心理角度来看,泡泡玛特的盲盒机制,利用了用户的赌徒心理以强化购买行为,核心是盲盒机制与稀缺营销的神经劫持:拆盲盒,本质上是大脑对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多巴胺在驱动着消费行为的闭环。
另一边,随着AI在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AI技术正加速这种消费行为。
例如,在产品营销过程中,通过舆情监控系统捕捉明星穿搭数据,商家在12小时内便可向全球门店推送“明星同款Labubu”营销素材,将明星流量转化为即时销量。
当潮玩遇上AI
AI+潮玩,这两个当下最火的领域,正刺激着一大批AI创业者。如何完美结合IP与AI,也是现在一些AI玩具企业热衷研究的领域。
想象一下,设计师用Midjourney训练Labubu风格模型,只用输入相关的提示词,就能生成千款变体;而未来的用户或许能通过VR捏脸系统定制专属数字分身,让实体玩偶成为进入元宇宙的“身份证”。
在AI技术的赋能下,下一代火爆全球的潮玩,或许将从静态商品进化为情感操作系统,一个新经济纪元正加速降临。
大家认为,下一个“Labubu”,将以什么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