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攻略丨SCI文章写作基本功夫与步骤

SCI文章写作功夫与步骤攻略

各位研究僧们在写SCI文章时一定有诸多的困扰,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写SCI文章的心得,接下来就跟着小研一起学习学习如何写出更好的SCI文章吧~

一.写SCI文章要练扎实“三招功夫

专业扎实

专业书本(textbook)一般是讲广泛接受的、陈旧的知识。这个知识一定要懂,而且对一些数据、公式或专业常识能做到非常熟练。杂志文章也要常看、多看。我对于自己专业的一些好杂志,每出版一期,都会及时翻翻。一般先浏览文章的题目;如果感兴趣,就看摘要和图表;如果进一步感兴趣,才全篇看。对与自己研究内容相近、有参考意义的文章,要精读。这里,精读对每个人不一样,甚至对一个人不同阶段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我,初写文章,就是把它作为范文。那个时候,我斟酌该文章的文字如何描述一张图、一副表,句子是如何展开的。对每个数据的表达都会认真研读,甚至,我还按照作者的方法重新算一遍,用自己的数据按照图表作一遍。分析作者在导论(Introduction)部分中如何引入本文的假设和目的,在讨论中是如何结合结果与前人的工作的,在结论中是如何提炼结果的。日积月累,对本学科SCI文章就有一些轮廓了。

英语扎实

平常看文献的时候,多注意作者(最好其母语是英语)的用词、句子的展开、段落的承启。英语比中文要丰富,用法更加灵活。比如可以用很多动词描写:Figure /shows/presents/displays/indicates/illustrates/manifests/denotes/demonstrates/illuminates /exhibits /points out…, 还可以用被动式。目前很多朋友喜欢用英汉字典,或者金山词霸,我比较喜欢用英英字典,那样对准确地理解英文单词有益。或者,看了金山词霸的中文翻译,还要看其英文注解,以后者为主。我的金山词霸2005,很多单词没有英文注解,甚至发现中文注解不能理解其意义。当然,坐在电脑前工作,我不喜欢翻Oxford Advanced Dictionary。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个我喜欢的网址http://dictionary.cambridge.org。如果某个单词用法不是很清楚,我就去上这个网址查查。我还向大家推荐一本书:Practical English Usage(Editor: Michael Swan)。我没有特别安排时间看这本书,休闲的时候翻翻。在我经常帮师弟师妹修改文章或者评审国内稿子地过程中发现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文章在描叙数据的时候,常重复相同的句子结构。这样的句子很乏味,提不起读者的兴趣,降低了文章的分值。这个问题,初写者需要注意,写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避免。当然,写一篇生动的文章,需要大量的英语词汇和较好的文法功底。自己写好的文章,在投稿之前,多给几个同行看看,发文章给他们的同时,你可以先邀请他们作为合作者。总之,看评审人的修改意见就是最好的最直接的提高自己写作水平。建议大家多写,多改,肯定不错。

科研工具扎实

包括室内野外(如果需要实验技能、写文章过程中需要的主要软件工具。关于实验方面的,不同专业要求不一样。在这儿我想说的是,从原始数据到文章成稿的过程中,你可能用到的软件工具:文字的(e.g. Word )、图形的(e.g. Origin, sigmaPlot…)、数据分析统计的(e.g. Excel, SPSS or SAS…)、数据模拟的(e.g. MathCad, Matlab…)、文献管理的(e.g. Endnote…)及其专业软件。你如果熟练掌握以上软件,不但写文章的效率快,而且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我一般拿到一批实验数据,先在Excel分析作简单的图表,得出大概的构思和一些想法,然后用上面所说的软件进一步分析、统计或模拟。我发现很多文章,图表作得很粗糙。我估计是用excel作的。Excel作的图一般线条粗,不好看。好文章,应该要配上漂亮的图表。建议大家用上面的软件(我用的是Origin, 对SigmaPlot不熟悉)绘制,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我专业的文章,表一般是三线的。我喜欢在Excel作好后,复制到文档中。个人认为,掌握好科研工具是这三招中最容易的。

二. 如何写SCI文章

写文章之前,你先要考虑该文章值得写吗?衡量的标准一般是科学性和新颖性。科学性即实验设计是否符合科学规范,得到的结论是否经得起检验。新颖性即是你讲得故事是否新的。如果是重复前人的结果,即使有科学性,那也没有发表的意义。这两点是非常重要的,评审人一般根据这两点判断最终接受还是拒绝。如何符合这两点,就赶快写。

专业的文章一般包括以下部分:

1) Title, running title,

2) Authors + affiliation,

3) Abstract,

4) Keywords,

5) Abbreviations,

6)Introduction,

7) Materials and methods,

8) Results (or Results and discussion),

9) Discussion,

10) Conclusions,

11) Acknowledgments,

12) References

13) Tables,

14) Figure captions,

15)Figures。

以上15个部分,不同杂志可能有一点点变动,但是大部分是相同的。

在分析数据和作图表的过程中,你已经完成了13-15。在修改图表过程中,你也许有初步的想法。这篇文章讲一个什么故事?听众是谁?这个决定你投哪个杂志。这样,你就可以按照该杂志的格式,准备文章。上面提到的2、4、5和11是很容易的,可以把它们放在定稿后。剩下的几个部分,我一般是按照这个顺序写的:7-8-9-6-3-10。1和12在写文章中会不停地修改。在写正文前,你可以初步拟一个题目。7-8-9-6-10-3部分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写文章难度可能主要体现在这部分中。现在,我一一地介绍:

7) Materialsand methods:是这部分中最好写的。实事求是地描叙自己的实验材料,实验设计、实验过程、测定方法,数据的采集,分析、计算及其统计方法等。当然,你也不要一字不漏地描写你的材料与实验过程。过细,容易使后面的结果与讨论部分显得单薄,文章整体看上去就会头大身子小,不协调。过粗,读者看不明白,甚至怀疑你的结果。因此,这个部分需要有分寸。原则是主要结果的材料与方法可以偏细,而基本状等次要的部分一笔带过。

8) Results:在写之前,先列几个subsections,把相对应的图表放进去。描写一张表或者一副图,第一句应该是交代这个表或者图所表达的主题,然后依次述说。可以从大到小,可以由特征A到特征B……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一般在Results中,我不喜欢讨论。如果有必要,适当可以加一些点龙画睛的话语,但是不可过多,以免影响或者重复后面的Discussion部分。掌握的原则是一集中二避免:集中你想突出主题、描写有价值的、后面将讨论的数据;避免巨细无遗地描写你的数据;避免直接描写表中显示的数据。例如:表中列出A: 20, B: 25。文中避免说 A is 20 and 25 is for B,如果你想比较这两项,你可以说 B is 25% greater than A。如果你想表达A到B的发展过程,你可以说25% increases from A to B。总之,根据你的意图去描写图表中的数据,做到有的放失,避免让读者感到乏味。

9)Discussion:毫无疑问这是最难写的部分。讨论是你对该工作认识的升华,也是提炼你的结果。如果你的知识面不广,认识不够,讨论部分就会很难写,而且讨论深度不够。这往往是投稿被拒的主要原因。在写之前,像Results一样,先列几个subsections,表达你想讨论的主题,然后深入展开。在各个subsections,不外乎三部分:你的结果,前人结果,支持理由。当然,为了文章的生动,你可能会用不同途径组织这三部分进行讨论。第一,先概括(注意,不是重复)某个方面的结果,然后比较前人在这方面的结果一致或不一致,最后解释你的发现,甚至在讨论小结时,进一步阐明这项工作的理论和实际方面的意义。这种方法很多人在用。第二,先突出你的结果,然后给出合适的理由,最后陈述已发表的相关结果支持自己的数据。第三,你也可以先陈述广泛接受的结果或者理论,然后突出你这个方面的数据或者结果,比较他人结果,最后解释与他人之间差异或者一致之处。后两者其实跟第一个差不多。我认为讨论部分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有逻辑,要有支撑依据,不要仅在比较底的层次上展开,要解释why和how。

6)Introduction:写完Results和Discussion,你会对这篇文章内容有着更深入的理解。这个时候,才回过头写Introduction。这样做的目的是便于你在Introduction部分提出的一些假设或者预设的问题与Discussion的主要讨论问题前后呼应。Introduction本身的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和评价你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先要笼统地介绍这方面研究的意义(1段)。然后综述前人的工作,并指出目前的不足,或相关的信息(需要1-2段),从而提出该工作的动机。这一部分是Introduction的重点,语句要精炼简洁、逻辑很强,引用文章要中肯。接着,根据某些原理,或者前人的工作,提出在这个方面的假设(其实是暗示这项工作的主要内容)。这个可以在综述完后提出,不必另外起段。最后,简单地介绍该工作开展思路、方法与目标,可能得到结论(1段)。Introduction不要太长。过长,喧宾夺主,抢了文章中重头戏(结果与讨论)的风头。过短也不行,读者不能了解这方面的研究进展。过短一般是我们的毛病。一般中文文章的前言很简洁,一段话完事。而英文一般需要3段以上。如果根据上面的建议写,一般要4段才能完成。当然,Introduction也要根据后面结果与讨论的需要,或长或短,个人认为不能超过结果与讨论的部分。

10) Conclusions:当你写完Results和Discussion后,把主要的结果和该工作延伸的科学以及实际意义放在这个部分里面就行了。但是也不要直接从前面复制过来,把主要结果串联起来,重新组织一段话。如果主要结果不要做到连贯,也可以依次列上。Conclusions一般一段就够了。

3) Abstract:Abstract其实就是文章的浓缩版(mini-version),也是排在Title后面受到读者阅览最多的部分。在这个里面,第一句一般是这方面工作的意义,然后是研究目标、材料与方法,主要的结果,最后是结论,甚至还要加上一句有关这项工作的科学和实际意义或者提出在此工作基础上的下一步设想。这部分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Abstract字数一般有要求,比如不要超过250 words。所以大家要在文字提炼上下功夫!

1) Title:当把上面几个部分写完后,对自己文章会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个时候,可以对前面取的Title作进一步的修饰,尽可能贴近文章的主要内容。Title可以朝吸引读者关注的方向发展,达到让他们看Abstract或者全文的目的,但是也不要哗众取宠,脱离文章的核心。

总之,写SCI文章(科技文章)不能像写散文诗歌一样发表自己的感想,不要过多的臆测。做到准确(Accurate),简要(Brief),清楚(Clear)。所以,写SCI文章(也包括科技文章)也要ABC。

<think>好的,用户需要撰写一篇符合毕业论文格式的一万字以上的文档,并且想知道如何根据格式要求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我需要整理毕业论文基本结构,确保用户知道每个部分应该包含什么内容。可能需要分章节详细说明,比如摘要、引言、文献综述、方法论、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每个部分的写作要点和常见注意事项也需要提及,比如文献引用的规范性、避免抄袭的方法,以及如何扩展内容以达到字数要求。 然后,用户提供的引用中有提到外文翻译和改写降重,这可能涉及到文献综述和避免查重的问题。需要强调文献综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引用和改写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连续重复。同时,引用[3]提到的改写降重方法可以具体展开,比如调整语序、替换同义词、增减字数等技巧,帮助用户有效降低重复率。 另外,用户可能担心内容不够充实,导致字数不足。这里需要提供一些扩展内容的方法,比如增加案例分析、详细的数据分析、多角度的讨论、对比不同研究方法等。还可以建议在方法论部分详细描述实验设计和步骤,或在讨论部分深入解释结果的意义和可能的改进方向。 格式方面,需要提醒用户严格按照学校的格式要求来调整,包括字体、字号、页边距、行距、标题层次、图表编号等。可能还需要提到使用Word或LaTeX等工具来管理文档格式,特别是LaTeX在数学公式和参考文献自动管理上的优势,如用户提到的行内公式用$...$,独立公式用$$...$$,这些都需要正确应用。 此外,时间管理和写作计划也很重要。建议用户制定详细的写作计划,分阶段完成各章节,定期检查和修改。引用[1]提到不能因为完成最低要求而自满,所以需要鼓励用户在质量上下功夫,即使字数达标也要追求内容的深度和严谨性。 最后,检查论文的逻辑连贯性和学术规范性,确保各部分内容衔接自然,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可能还需要提到参考文献的规范引用,避免遗漏重要文献,同时注意引用格式的一致性。 总结下来,需要从结构、内容扩展、格式规范、避免查重、时间管理等多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帮助用户系统性地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think>### 如何根据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完成一万字以上的文档 #### 一、明确毕业论文核心结构(约2000字) 1. **封面摘要** - 封面需包含学校标识、论文标题(建议使用$f(x)$等公式体现专业性)、作者信息 - 中英文摘要需突出研究背景、方法、创新点结论,例如: $$P=\frac{1}{Z}e^{-\beta E}$$ 此类公式需用独立公式格式呈现[^2] 2. **引言(约1500字)** - 采用"漏斗式结构":从领域背景→研究现状→现存问题→本文解决方案 - 引用文献时注意规范格式,例如: "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领域已取得显著进展[3-5],但在小样本场景仍存在局限性..." 3. **文献综述(约2500字)** - 按时间线或方法论分类梳理研究进展 - 对比分析至少20篇核心文献,使用表格呈现: | 研究者 | 方法 | 创新点 | 局限性 | |---|---|---|---| | Smith(2020) | CNN | 引入残差结构 | 计算复杂度高 | #### 二、内容扩展策略(约4000字) 4. **方法论(约1500字)** - 详细说明实验设计,包含: - 算法伪代码(用LaTeX编写) - 参数设置依据(如学习率$\alpha=0.01$) - 对比实验设计 5. **实验分析(约2000字)** - 数据可视化建议: - 使用Matplotlib绘制损失函数曲线$L(\theta)$ - 三维曲面图展示参数空间 - 统计检验: $$t=\frac{\bar{X}_1-\bar{X}_2}{\sqrt{s^2(\frac{1}{n_1}+\frac{1}{n_2})}}$$ 6. **讨论展望(约500字)** - 提出研究局限性改进方向 - 结合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应用场景 #### 三、格式规范要点 7. **排版技术要求** - 公式编号右对齐: $$\nabla\cdot E = \frac{\rho}{\epsilon_0} \tag{2.1}$$ - 参考文献使用GB/T 7714标准 - 图表采用三线表矢量图 8. **降重技巧[^3]** - 改写示例: 原文:"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局部连接减少参数数量" 改写:"基于局部感受野的卷积运算可有效降低网络参数量" #### 四、写作进度管理 9. **分阶段实施计划** ```mermaid gantt title 论文写作甘特图 section 准备阶段 文献调研 :2023-09-01, 15d 实验设计 :2023-09-16, 10d section 写作阶段 初稿完成 :2023-10-01, 30d 修订完善 :2023-11-01, 14d ``` #### 五、质量提升建议 - 每周进行同行评议(peer review) - 使用Grammarly进行语法校验 - 核心章节预发表为会议论文(建议选择EI/SCI索引会议)[^1]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