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中令人揪心的若干个"不等式"

本文分析了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质量随学历升高而下降、教育思想重‘教书’轻‘育人’、教育投入比例失衡等问题,并对比了国内外大学水平。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然我此前写过一篇“我国教育开始显现希望”,但我国教育依旧任重而道远,存在着令人十分揪心的一些弊端,被我描述成若干个不等式:
    •  教学质量(由高到低):小学 > 中学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  教育思想:“教书” > “育人”
    •  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 >> 中小学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 4% GDP, 2002 > 2003  > 2004
    •  产业化对比:中国 >> 国外
    •  大学水平对比:国外 >> 中国


教育是根本之根本,希望每一个国人都关心教育,促进教育向良性方向发展。

 
1.教学质量(由高到低):小学 > 中学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要完全证明这个不等式,还是很难的,或者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所有了解国内教育现状的人,都认可这样一个不等式成立,小学的教学质量好于中学,中学好于大学,大学本科好于大学研究生。我国的教学质量不是越高越好,反而是越高越低,特别是在90年代开始提“教育产业化”之后。

    •  小学相对来说,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实施。但一进入初中,成绩便成为至高无上了,成堆的作业、填鸭式的教育等等。
    • 虽然中小学教育存在问题,但大学教育存在更大问题,而研究生教育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大学本科的快速扩招、不正确的产业化引导和大学老师过于追求个人名利等一系列弊端都给大学教育带来巨大的伤害,而研究生教育,除了继承大学许多弊端之外,研究生不得不给导师打工、课程设置落后、论文答辩越来越走过场等等,正在使研究生教育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里。

    如果从受众的人数、范围和基础看,“ 小学 > 中学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这个不等式是可以接受的或者是人们所期望最好的结果、应有的结果,因为比起精英教育,毕竟全民素质更为重要但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到第3个不等式—— 高等教育投入 >> 中小学教育投入, 小学 > 中学 > 大学本科 > 研究生 ” 就不能被接受。而且我们知道,国家的高科技创新能力、国防实力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2.教育思想:教书 >育人

      教育的产品是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人,而并不是培养人获得高成绩,这是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原则。而我国教育的现实是重“教书” 而轻“育人”,学生人格的缺陷和素养的下滑是越来越明显的,虽然不能说“一代不如一代”,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个人毅力、吃亏耐劳精神等都在降低。当然,这也有所处社会的影响(包括家庭影响),但每一个教师更应负起责任,防止教育本身变为畸形。

      教育就是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或主动地接受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熏陶,以期获得进步的过程。2000多年来,国人都理解这个道理,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用教育学的观点就是“教育是教育者有意识地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广泛的,除了知识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的行为和人格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巨大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可怜的是,不在少数的大学教师只能做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其身不正,何以正人?在缺陷的人格和自利的追逐下,教育必然受到严重的冲击,学生的能力和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展望》的主编扎古尔·摩西对我国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中国的基础教育自从废除科举制度以来,与文化及制度的其它诸多方面一样,走上了一条被动的现代化历程,尽管有无数的人为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却是全方位的,有的甚至是灾难性的。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就照搬了前苏联的国家主义教育模式:奉行极端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唯理工科教育、唯智育至上,细化专业、学科,实行精英教育,以全部资源训练特殊专家,以举国力量把特定的技术搞上去;为此实行淘汰多数、层层选拔的应试教育,组织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的考试。一直到现在的素质教育喊了那么多年,但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没有雨点,反而迎来了炎阳酷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模式几乎囊括了传统教育的所有内容,教育的单向传承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这种沉迷于传统的特点已不被时代所容,再想以坚固的象牙塔来禁锢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之无法真正与社会交流和沟通,只能使教育陷于蒙昧和迂腐的深潭。”
 

3.教育投入高等教育投入 >> 中小学教育投入

       大中小学的三级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失调,高等教育投入绝对偏高,中、小学投入严重不足。我国小学与中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之比基本稳定在1∶2左右,而小学与大学的生均教育经费之比却高达1∶12以上。但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低,和投入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

       大家知道,全世界有170多个国家都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但只有中国将义务教育划分为收费和免费两种。

        另外一个问题是整体教育投入过低,低于4%GDP:
教育投入 < 4% GDP

       2002年整体教育投入达到3.32%,但是2003年下降为3.28%,2004年下降到2.79%,只相当于1999年的水平。但同期GDP增长很快,一方面说要重视教育,另方面教育投资和国民经济发展成反比,让人寻味,难以理解。所以得到另外一个奇怪的不等式:整体教育投入  2002 > 2003  > 2004.

     详见参考9 和参考10。

4.产业化对比:中国 >> 国外


       从2005年初开始到现在,教育界就争论不断,关于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教育乱收费、高校助学贷款以及教育模式的讨论,矛头都直指 “教育产业化” 政策,引起了政府、社会和公众的高度关注。

        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短视——拔苗助长式的愚蠢。教育不同于任何一个行业,如前面所述,教育是育人的,因为育人,它的价值的实现是隐性的、长期的、不可能像工厂那样将关注点集中在每个季度、每一年的产值和利润,也不能完全以计件、计时或计量的方式来思考教育。

       中国的“教育产业化”,其实是一种畸形的产业化。中国曾经在去年请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校长和教育学家,为中国高教改革把脉,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经济学教授马丁 · 卡诺依教授的一句话,就值得我们的深思——“大学收费完全靠市场因素来左右不可取,因为教育永远也不能市场化。”

       而目前现实是,民办校长办教育的目的只是赢利,还理直气壮地说:“以前我开工厂,开得越多赚得越多。现在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做教育,也是一样,而且资本投入更低,回报更快。”所以盲目扩展、靠广告轰炸来吸引学生,岂不知这是害人害己的教育产业。

       正规毕业的大学生抱怨说,现在的大学和以前的不同了,就象一个企业,完全是赚钱为目的。为了追求利益,教出来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基本可以说,什么都不会。

        网民(大学生家长)说,“老百姓!醒醒吧!别为了孩子上大学让人牵着鼻子走了,累死累活赚那么点钱全部砸到学生身上了,到头来 还不是孩子自己满世界找工作,找到找不到还不一定呢!人家只管收钱,哪能管你死活啊!”

 

5.大学水平对比(高到低): 国外 >> 中国


     与欧美一流高校相比,中国高校的总体教学质量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高校扩招后必然出现的就业压力正日趋明显,企业的招聘需求与毕业生实际经验水平之间的落差也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教授在中国科大做报告说,如何评价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什么老百姓对高等教育不满意?为什么政府对高等教育也不满意?为什么高校的教师和校长对高等教育也不满意?近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毛入学率达到21%本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为什么我们高兴不起来?…… 一流大学固然有一流的大师,但是仅仅只有一流大师的学校还不能成为一流大学。只有当一所大学具有孕育大学、产生大师的环境和土壤,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较,中国最好的大学差距相当大,尽管大学校长们说起来脸红,学生听起来辛酸,但是这是现实。

     什么是一流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等才是一流的大学,剑桥大学共有56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哈佛大学有36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 …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位。在一个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排在200名之外,见后面 “参考12”。

     再以“加州伯克利大学”为例,作个简单说明——什么是一流大学?在伯克利的教授中,获诺贝尔奖桂冠的人数(16名)。1995年9月27日,加州伯克利大学的6名获诺贝尔奖的教授在校内联合举办讲座,向师生畅谈他们自己的学术生涯及生活。其中葛兰·西博格是美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的科学家元老之一、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的奥本·海默是曼哈顿工程首席科学负责人。此外,西博格是元素周期表上10种新元素及上百同位素的主要发现者。一所大学有6个诺贝尔奖得主联合讲座,这在世界各学府中都是罕见的。从这一角度看,伯克利应该是“世界一流学府”了。

 

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其它参考:

1李开复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 

2关于中国高等教育问题——刘海波访谈

3中美大学生究竟谁对社会贡献大?

4杨福家:从2004年诺贝尔奖看一流大学(摘要)

5我国教育支出的财政分析和对策选择

6酷评: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最大症结

7.  南方周末: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百年艰辛路

8. 义务教育,这20年为何这么难?

9.  如何破解中国教育投入不足的难题

10. 沈士团委员发言:尽快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

11. 庞皎明:“新读书无用论”正在席卷农村

12 根据“校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人数”、“员工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人数”、“高引用率研究人员人数”、“《自然》和《科学》论文数”、“SCI论文数”、“教职人员平均学术表现”等指标排名。

1 Harvard Univ USA 美国哈佛大学

2 Stanford Univ USA 美国斯坦福大学

  3 Univ Cambridge UK 英国剑桥大学

  4 Univ California - Berkeley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5 Massachusetts Inst Tech (MIT) USA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6 California Inst Tech USA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7 Princeton Univ USA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8 Univ Oxford UK 英国牛津大学

  9 Columbia Univ USA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10 Univ Chicago USA 美国芝加哥大学

  11 Yale Univ USA 美国耶鲁大学

  12 Cornell Univ USA 美国康奈尔大学

  13 Univ California - San Diego USA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14 Tokyo Univ Japan 日本东京大学

  15 Univ Pennsylvania USA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16 Univ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USA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17 Univ California - San Francisco USA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8 Univ Wisconsin - Madison USA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19 Univ Michigan - Ann Arbor USA 美国密歇根大学

  20 Univ Washington - Seattle USA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21 Kyoto Univ Japan 日本京都大学

  22 Johns Hopkins Univ USA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23 Imperial Coll London UK 英国伦敦帝国学院

  24 Univ Toronto Canada 4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25 Univ Coll London UK 英国伦敦学院大学

  26 Univ Illinois - Urbana Champaign USA 美国伊利诺大学UC分校

  27 Swiss Fed Inst Tech - Zurich Switzerland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

  28 Washington Univ - St. Louis USA 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29 Rockefeller Univ USA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

  30 Northwestern Univ USA 美国西北大学

  31 Duke Univ USA 美国杜克大学

  32 New York Univ USA 美国纽约大学

  33 Univ Minnesota - Twin Cities USA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34 Univ Colorado - Boulder USA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

  35 Univ California - Santa Barbara USA 美国加州大学桑塔巴巴拉分校

  36 Univ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37 Univ Texas Southwestern Med Center USA 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38 Vanderbilt Univ USA 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

  39 Univ Utrecht Netherlands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

  40 Univ Texas - Austin USA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

  41 Univ Paris 06 France 法国巴黎第六大学

  42 Univ California - Davis USA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43 Pennsylvania State Univ - Univ Park USA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44 Rutgers State Univ - New Brunswick USA 美国罗特格斯州立大学新布朗思维克分校

  45 Tech Univ Munich Germany 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

  46 Karolinska Inst Stockholm Sweden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

  47 Univ Edinburgh UK 英国爱丁堡大学

  48 Univ Paris 11 France 法国巴黎第11大学

  49 Univ Pittsburgh - Pittsburgh USA 美国匹兹堡大学

  50 Univ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美国南加州大学

  51 Univ Munich Germany 德国慕尼黑大学

  52 Univ Rochester USA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

  53 Australian Natl Univ Australia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54 Osaka Univ Japan 日本大阪大学

  55 Univ California - Irvine USA 美国加州大学厄文分校

  56 Univ North Carolina - Chapel Hill USA 美国北卡罗来那大学

  57 Univ Maryland - Coll Park USA 美国马里兰大学

  58 Univ Zurich Switzerland 瑞士苏黎世大学

  59 Univ Copenhagen Denmark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

  60 Univ Bristol UK 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

  61 McGill Univ Canada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

  62 Carnegie Mellon Univ USA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

  63 Univ Leiden Netherlands 荷兰莱顿大学

  64 Univ Heidelberg Germany 德国海德堡大学

  65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 USA 美国凯斯西保留地大学

  66 Moscow State Univ Russia 俄国莫斯科国立大学

  67 Univ Florida USA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

  68 Univ Oslo Norway 挪威奥斯陆大学

  69 Tohoku Univ Japan 日本东北大学

  70 Univ Sheffield UK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71 Purdue Univ - West Lafayette USA 美国普渡大学

  72 Univ Helsinki Finland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

  73 Ohio State Univ - Columbus USA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74 Uppsala Univ Sweden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

  75 Rice Univ USA 美国莱斯大学

  76 Univ Arizona USA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77 King's Coll London UK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78 Univ Manchester UK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79 Univ Goettingen Germany 德国古腾堡大学

  80 Michigan State Univ USA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81 Univ Nottingham UK 英国诺丁汉大学

  82 Brown Univ USA 美国布朗大学

  83 Univ Melbourne Australia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84 Univ Strasbourg 1 France 法国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

  85 Ecole Normale Super Paris France 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86 Boston Univ USA 美国波士顿大学

  87 Univ Vienna Austria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88 McMaster Univ Canada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

  89 Univ Freiburg Germany 德国佛雷堡大学

  90 Hebrew Univ Jerusalem Israel 以色列希伯莱大学

  91 Univ Basel Switzerland 瑞士巴塞尔大学

  92 Lund Univ Sweden 瑞典兰德大学

  93 Univ Birmingham UK 英国伯明翰大学

  94 Univ Roma - La Sapienza Italy 意大利罗马大学

  95 Humboldt Univ Berlin Germany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

  96 Univ Utah USA 美国犹他大学

  97 Nagoya Univ Japan 日本名古屋大学

  98 Stockholm Univ Sweden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

  99 Tufts Univ USA 美国塔夫茨大学

  100 Univ Bonn Germany 德国波恩大学

  附中国名校排名:

  153-201 台湾大学

  202-301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

  302-403 香港城市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

  404-502 吉林大学、台湾成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基于之前的引用和系统指令。系统指令要求使用特定的LaTeX格式、中文回答、生成相关问题等。用户的问题是:“我想在云服务器环境中,用户希望了解如何在Linux系统中进行多账户管理,具体是如何创建副账户并实现账户之间的切换。请问Linux系统中如何创建副账户并实现账户切换的详细流程”用户提供了几个引用:-引用[1]:关于在Linux中创建MySQL账户。-引用[2]:关于在Ubuntu中创建root账户。-引用[3]:关于在Linux服务器上创建隐藏账户。-引用[4]:关于在Linux中创建新用户并实现多用户共享。用户说这些引用仅供参考,真正的需求是多账户管理,创建副账户并切换。所以,我需要基于Linux系统的一般知识来回答,而不是直接复制引用。关键点是:创建副账户并实现账户切换。步骤:1.**创建副账户**:在Linux中,使用`adduser`或`useradd`命令创建新用户。2.**账户切换**:使用`su`命令切换到另一个用户。详细流程:-创建账户:-以root用户或具有sudo权限的用户登录。-使用命令:`sudoadduser<username>`或`sudouseradd<username>`。`adduser`更友好,因为它会提示设置密码等信息。-设置密码:在创建过程中或之后使用`passwd<username>`。-切换账户:-使用`su-<username>`切换到目标用户。`-`选项加载用户的环境变量。-输入目标用户的密码。-使用`exit`命令返回原用户。用户提到“副账户”,可能指的是普通用户账户,而不是root账户。所以,在创建时,不应给予sudo权限,除非需要。在云服务器环境中,安全很重要:-避免使用root直接操作。-创建具有必要权限的普通用户。-使用`sudo`机制给予特定权限。引用中有些相关点:-引用[2]提到设置root密码:`sudopasswdroot`。-引用[3]提到创建用户、删除用户、切换用户:`useradd`,`userdel`,`su`。-引用[4]提到创建新用户:`sudoadduserusername`。我应该整合这些到一个清晰的流程中。回答结构:-使用中文。-结构清晰,逐步解释。-使用LaTeX格式:行内数学表达式用`$...$`,独立公式用`$$...$$`,但这里可能没有太多数学,除非涉及路径或命令参数。-在末尾添加引用标识,但引用是用户提供的,不是我的来源。系统指令说:“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但这里我没有引用外部来源;用户提供了引用,但我应该基于知识回答。所以,可能不需要添加引用标识,除非我直接引用用户的文本。-最后,生成相关问题。生成相关问题:-基于主题:Linux账户管理、安全、权限等。-例如:1.如何给新用户添加sudo权限?2.如何删除Linux用户账户?3.在多用户环境中如何管理文件权限?完整回答流程:1.介绍:简述在Linux中创建副账户和切换的重要性。2.详细步骤:a.登录系统(以root或sudo用户)。b.创建新用户。c.设置密码。d.切换到新用户。e.返回原用户。3.示例命令。4.注意事项(安全、权限)。5.生成相关问题。使用代码块显示命令,如示例中的Python代码。</think>### Linux 系统中创建副账户并实现账户切换的详细流程 在云服务器环境中,创建副账户(即普通用户账户)并实现账户切换是提高安全性和实现多用户管理的关键。root 账户权限过高,直接使用风险较大,因此创建副账户并使用 `su` 或 `sudo` 切换是推荐做法。以下是基于标准 Linux 系统(如 Ubuntu/CentOS)的详细流程,确保操作安全可靠。整个过程需以 **root 用户或具有 sudo 权限的用户**执行。 #### 步骤 1: 创建副账户 首先,登录云服务器。假设您已通过 SSH 以 root 用户或 sudo 用户登录。创建副账户使用 `adduser` 命令(交互式,更友好)或 `useradd` 命令(需手动配置)。推荐使用 `adduser`: ```bash # 创建新用户(将 username 替换为您的副账户名,如 user2) sudo adduser username ``` - 系统会提示设置密码(输入两次)及用户信息(如全名、房间号等,可直接回车跳过)。 - 示例:创建用户 `user2` ```bash sudo adduser user2 ``` 输出示例: ``` Adding user `user2' ... New password: [输入密码] Retype new password: [确认密码] ... ``` **注意**: - 如果系统未安装 `adduser`,可使用 `useradd` 替代: ```bash sudo useradd -m username # -m 选项自动创建家目录 sudo passwd username # 单独设置密码 ``` - 副账户默认无 root 权限。如需赋予 sudo 权限,执行: ```bash sudo usermod -aG sudo username # Ubuntu/Debian # 或 sudo usermod -aG wheel username # CentOS/RHEL ``` 这将允许用户通过 `sudo` 执行管理员命令[^4]。 #### 步骤 2: 账户切换 创建副账户后,使用 `su`(substitute user)命令切换账户。`su -` 会加载目标用户的环境变量,确保操作完整: ```bash # 切换到副账户(需输入目标用户密码) su - username ``` - 示例:切换到 `user2` ```bash su - user2 ``` 输出提示:`Password:`(输入 user2 的密码)。成功切换后,终端提示符变为 `user2@hostname:~$`。 **返回原账户**: - 在副账户会话中,输入 `exit` 或 `logout`: ```bash exit ``` 终端将返回原用户会话。 **安全切换选项**: - 若需临时以 root 权限执行命令(无需完全切换),使用 `sudo`: ```bash sudo command # 例如 sudo apt update ``` 系统会要求输入当前用户密码[^2]。 #### 步骤 3: 验证与测试 - **检查用户列表**: ```bash cat /etc/passwd | grep username # 确认用户存在 ``` - **测试家目录**: 切换账户后,运行 `pwd` 应显示 `/home/username`(默认家目录)。 - **权限测试**: 副账户尝试执行特权命令(如 `sudo ls /root`),验证 sudo 权限是否生效。 #### 注意事项(云服务器环境) 1. **安全建议**: - 避免直接使用 root 账户操作。创建副账户后,禁用 root 远程登录(修改 `/etc/ssh/sshd_config`,设置 `PermitRootLogin no` 并重启 SSH)。 - 使用强密码(长度 >8 字符,包含数字、字母、符号)。 - 定期清理未用账户:`sudo userdel -r username`(删除用户及家目录)[^3]。 2. **多用户共享**: - 文件权限管理:用 `chmod` 和 `chown` 设置共享目录权限,例如: ```bash sudo mkdir /shared sudo chown :groupname /shared # 组共享 sudo chmod 775 /shared ``` - 副账户间切换时,确保环境隔离(如 `su -` 加载独立配置)。 3. **问题排查**: - 切换失败?检查密码是否正确或用户是否存在(`id username`)。 - 家目录丢失?手动创建:`sudo mkhomedir_helper username`[^3]。 #### 示例完整流程 假设在 Ubuntu 云服务器上创建副账户 `developer` 并切换: ```bash # 以 root 登录后创建账户 sudo adduser developer # 设置密码及信息 sudo usermod -aG sudo developer # 赋予 sudo 权限 # 切换到 developer su - developer # 输入密码 [developer@server]$ echo "Hello, multi-user!" # 验证会话 # 返回 root exit ``` 通过以上步骤,您可以高效管理多账户,提升服务器安全性[^1][^4]。
评论 24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