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产 FPGA 核心厂商及技术实力
1. 紫光同创(Pango Micro)
- 产品线:
- Titan 系列:国产首款千万门级 FPGA,采用 28nm 工艺,支持 500MHz 主频、5.0Gbps SERDES、PCIe Gen2x4,适用于通信网络、数据中心1。
- Logos 系列:LUT5 结构,集成 ADC、DDR3 等资源,面向工业控制、消费电子,成本敏感型项目1。
- Compa 系列:CPLD 产品,低功耗、小尺寸,支持 MIPI、LVDS 接口,用于系统配置与传感器融合1。
- 最新动态:2025 年推出 PG2K100 多核异构 SoPC(双核 A53+FPGA)和 PG2T160H 高性能 FPGA(13.125Gbps SERDES),支持车规级应用3。
- 技术优势:
- 工艺成熟(28nm 量产),支持高速接口(如 PCIe Gen3、DDR4)。
- 软 / 硬件生态完善,提供 EDA 工具(PDS)、IP 核及评估板1。
- 缺点:
- 高端市场(如数据中心)仍依赖进口,7nm 以下工艺尚未突破。
- 开发工具易用性与国际品牌(如 Xilinx Vivado)存在差距。
2. 安路科技(AN Logic)
- 产品线:
- SALDRAGON 系列:FPSoC 集成双核 Cortex-A35、NPU(0.4 TOPS)及 95K LEs,支持边缘计算与视频处理4。
- SALPHOENIX 系列:28nm 工艺,支持 PCIe Gen3、DDR4,适用于工业控制与通信8。
- SALELF 系列:低功耗 55nm FPGA,集成 ADC,用于消费电子与 RISC-V 开发8。
- 技术优势:
- 自主研发 EDA 工具 TangDynasty,支持标准设计流程与第三方工具接口1。
- FPSoC 产品在边缘计算领域表现突出,如 MYC-YM90X 核心板支持工业级宽温环境4。
- 缺点:
- 逻辑规模(最高 138K LEs)低于国际高端产品(如 Xilinx Virtex UltraScale + 的 3.78M LEs)。
- 高端 IP 核(如 AI 加速模块)生态待完善。
3. 高云半导体(Gowin)
- 产品线:
- Arora-V 系列:22nm 工艺,支持 12.5Gbps SERDES、AI 运算 DSP,逻辑规模 138K LEs,车规级产品通过 AEC-Q100 认证5。
- GW1N 系列:非易失性 FPGA,内嵌 Cortex-M3 与 USB PHY,适用于物联网与伺服驱动1。
- GW2A 系列:55nm SRAM 工艺,支持 LVDS 与 B-SRAM,面向高速低成本场景8。
- 技术优势:
- 非易失性架构(Flash 存储),无需外部配置芯片,启动速度快。
- 车规级产品已批量应用于车载电子,供货稳定性高5。
- 缺点:
- 22nm 工艺量产规模较小,成本控制弱于国际厂商。
- 开发工具生态(如 GW Design Suite)功能较基础,缺乏高级优化工具。
4. 复旦微电(Fudan Micro)
- 产品线:
- 亿门级 FPGA:28nm 工艺,支持 10 亿门逻辑规模,集成硬核 ARM 与 AI 加速模块,用于通信与医疗设备8。
- Procise EDA 工具:国内首款全流程 EDA 软件,支持超大规模设计,但 IP 库与国际工具存在差距1。
- 最新进展:2025 年完成 1xnm FinFET 工艺 FPGA 样片测试,进入客户验证阶段11。
- 技术优势:
- 军工与航天领域技术积累深厚,产品可靠性高。
- 亿门级 FPGA 填补国内空白,性能接近 Xilinx Zynq 系列8。
- 缺点:
- 民用市场推广不足,客户认知度较低。
- EDA 工具成熟度与生态支持有限,依赖第三方合作。
5. 京微齐力(Jingwei Qili)
- 产品线:
- HME-H 系列:集成 Cortex-M3 与 FPGA,支持 MIPI 接口,用于视频桥接与智能设备1。
- HME-P 系列:40nm 工艺,6.5Gbps SERDES,支持 PCIe 与 DDR3,面向高性能计算1。
- 技术优势:
- 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广泛,抗辐射设计能力突出。
- 提供 FX - 伏羲 EDA 软件,支持 SoC 设计与硬件加速1。
- 缺点:
- 工艺节点较落后(40nm 为主),高端市场竞争力弱。
- 民用领域客户拓展缓慢,市场份额较低。
6. 中科亿海微(EHW Microelectronics)
- 产品线:
- 亿海神针系列:40nm 工艺,逻辑规模 9K~130K LEs,支持光纤放大器控制与工业自动化15。
- 14nm 研发:突破大规模可编程芯片架构,计划推出对标国际高端的 14nm 产品16。
- 技术优势:
- 中科院背景,在抗辐射与高可靠性领域技术领先。
- 亿海神针系列可直接替换 Xilinx Spartan-6,兼容性强16。
- 缺点:
- 14nm 工艺尚未量产,技术落地存在不确定性。
- 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客户覆盖范围有限。
二、国产 FPGA 技术对比与行业挑战
1. 核心技术对比
厂商 | 工艺节点 | 逻辑规模 | 典型接口 | 应用领域 | 开发工具 |
---|---|---|---|---|---|
紫光同创 | 28nm | 200K LEs | PCIe Gen3、DDR4 | 通信、工业控制 | PDS+EDK+Pango Linx |
安路科技 | 28nm | 138K LEs | PCIe Gen3、MIPI | 边缘计算、视频处理 | TangDynasty |
高云半导体 | 22nm | 138K LEs | 12.5Gbps SERDES、USB | 车规、物联网 | GW Design Suite |
复旦微电 | 28nm/1xnm | 10 亿门 | DDR4、AI 加速模块 | 军工、医疗 | Procise |
京微齐力 | 40nm | 325K LEs | PCIe、DDR3 | 航空航天、视频处理 | FX - 伏羲 |
中科亿海微 | 40nm/14nm | 130K LEs | LVDS、Ethernet | 工业自动化 | EDA 自研工具 |
2. 共性优缺点分析
- 优势:
- 供应链安全:国产 FPGA 在军工、通信等敏感领域避免外部供应链风险7。
- 成本控制:中低端产品(如 CPLD、小容量 FPGA)价格较国际品牌低 30%-50%1。
- 本土支持:提供定制化技术服务与快速响应,尤其在工业控制领域4。
- 劣势:
- 工艺差距:国际厂商已量产 7nm 以下 FPGA(如 Xilinx Versal),国产主流仍为 28nm7。
- 生态短板:EDA 工具、IP 核及第三方支持不足,开发效率较低19。
- 高端市场:数据中心、AI 加速等领域依赖进口,国产占比不足 5%6。
3. 国际对比与市场格局
- 市场份额:2024 年国产 FPGA 全球市占率约 9%,预计 2025 年突破 15%,但 AMD(58%)、Intel(25%)仍主导高端市场12。
- 技术差距:国产 FPGA 在逻辑密度(国际最高 3.78M LEs)、功耗(国际低至 0.5W)、集成度(如 HBM 内存)上仍有差距19。
- 机会点:中低端市场(如工业控制、消费电子)国产替代加速,政策支持(如 “十四五” 规划)推动技术突破7。
三、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1. 技术突破方向
- 先进工艺:复旦微电、中科亿海微等推进 14nm/7nm 工艺研发,缩小与国际差距1116。
- 异构集成:FPSoC(如安路 SALDRAGON)融合 CPU、NPU,提升边缘计算能力4。
- AI 加速:高云 Arora-V 系列集成 AI 专用 DSP,支持低功耗推理5。
2. 生态建设建议
- EDA 工具:加强自研工具(如紫光 PDS、复旦 Procise)的功能迭代,兼容国际标准。
- IP 核生态: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建开源 IP 库,降低开发门槛。
- 行业合作:与通信设备商(如华为)、汽车厂商(如比亚迪)深度绑定,定制化解决方案。
3. 市场策略
- 细分市场:聚焦工业控制、车规电子等国产替代空间大的领域,避开数据中心等高端市场。
- 供应链整合: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合作,保障先进工艺产能。
- 国际化布局:通过海外并购或技术合作,获取高端 IP 与客户资源。
四、总结
国产 FPGA 在中低端市场已具备较强竞争力,紫光同创、安路科技等厂商在 28nm 工艺、FPSoC 集成等领域取得突破,但在先进工艺、生态建设与高端市场仍需追赶。未来,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投入增加,国产 FPGA 有望在工业控制、车规电子等领域实现规模化替代,并逐步向 AI 加速、5G 通信等高端场景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