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朋友聚会聊到广告业,我差点把筷子摔了
上周和几个老友吃火锅,其中一个做策划的兄弟喝多了,突然拍桌子说:“现在客户要方案,张口就是‘给我整点能引爆的’,但预算连去年一半都不到!”
旁边做媒介的妹子冷笑一声:“你这还算好的,我们甲方爸爸现在直接用AI跑投放,人力成本砍了70%。”
我夹着的毛肚差点掉进红汤里——这哪是聊行业现状,分明是给广告人念催命符啊!
最近翻了几份报告,越看越觉得这行当已经不是“寒冬”了,而是寒潮+沙尘暴+冰雹三连击。
但更扎心的是:被淘汰的从来不是行业,而是跟不上节奏的人。
二、传统广告公司的“棺材板”正在松动
先泼一盆冷水:如果你还指着“比稿拿项目、提案靠嘴皮子”,那我劝你赶紧把简历更新了。
第一关就被AI卡住:现在甲方招人,JD里直接写“需熟练使用Midjourney生成创意图”“能用数据分析用户画像”。以前我们熬夜改8版PPT,现在人家实习生用通义千问写大纲,Stable Diffusion出视觉,效率甩我们三条街。
第二关输在“性价比”:去年有个数据——广告主把30%的预算投给了“效果广告”(比如信息流投放),只有15%留给品牌广告。客户要的是“今天投钱明天卖货”,你却还在讲“这个LOGO承载了企业百年使命”,这不是抬杠吗?
第三关败给“小而美”:那些5-10人的工作室,接单子比大公司便宜,用的工具全是云端协作,一个策划+两个外包设计就能搞定全案。我认识的广告公司老板去年卖了办公室,带着团队去郊区搞“内容工坊”,反而活下来了。
三、数字广告的规则,已经被重新洗牌
前两天看Brave浏览器的报告,里面一句话让我脊背发凉:“隐私保护会让80%的传统数字广告失效。”
什么意思?以前我们靠用户浏览记录打广告,但现在iOS限制追踪、安卓关掉定位,甚至浏览器都开始默认拦截Cookies——简单说,你连用户是谁都摸不着了!
那怎么办?答案藏在《2025中国数字营销趋势报告》里:“88%的广告主把‘卖货’当头等大事,但56%的企业又说‘品牌建设才是机会’。”
这就像家长既要孩子马上考满分,又想让他学钢琴练口才——矛盾得可爱。
举个例子:某护肤品找网红直播带货,结果ROI(投入产出比)只有0.8.但人家转头在知乎写了个“敏感肌护理指南”,穿插着讲成分原理,转化率反而翻了3倍。这说明啥?用户不怕广告,怕你装作不知道他们要啥。
四、真正的“DeepSeek”,是营销人的自救指南
看到这儿估计有人问:“道叔,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但怎么破?”别急,咱们拆解一下“DeepSeek”的本质——不是让你变成程序员,而是学会用深度思考解决问题。
第一层:别再当“执行机器”
有个做快消品的客户跟我吐槽:“现在 agencies(广告公司)来提案,开口就是‘我们有达人矩阵’,闭口‘能签独家脚本’,但谁来告诉我,怎么让年轻人记住我的品牌?”
你看,问题根本不在于用什么工具,而在于有没有把用户当“人”看。比如某母婴品牌最近刷屏的广告,拍的全是爸爸半夜换尿布、喂奶粉的镜头。没有明星、没有口号,但播放量破亿——因为戳中了“新手爸爸的焦虑”。
第二层:学会“借力打力”
听说过“AI+人工”的组合拳吗?比如用ChatGPT写文案初稿,设计师负责视觉包装,最后由资深创意人把控调性。这样效率翻倍不说,还能腾出时间研究用户心理。
有个数据:2021年国内广告业收入首破万亿,但从业人员增速却放缓了。这说明啥?行业正在从“拼人力”转向“拼脑力”。
第三层:把“品牌”刻进DNA
36氪的报告里提到一个趋势:“品牌心智重提,品牌广告抬头。”
什么意思?比如现在年轻人买咖啡,不再只看“多少钱一杯”,而是问“瑞幸联名茅台了吗?”“Manner有没有环保杯?”——这已经不是产品竞争,而是价值观的较量。
五、写给同行的一封信
最后说点掏心窝子的话:
别再抱怨“甲方太抠”“AI抢饭碗”,真正被淘汰的从来不是行业,而是拒绝进化的从业者。
我见过50岁的创意总监用AI画分镜,也见过00后实习生靠短视频带货月入十万。这个世界从不欠努力的人,欠的只是“假装自己很努力”的人。
如果你还在等客户给brief(需求文档),不如先给自己定个目标:三个月内掌握至少一个AI工具,深入研究一个细分赛道,写出10篇能打动同类用户的文案。
广告从来不是卖产品的,是卖“共鸣”的。
而这种能力,永远不可能被AI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