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朋友圈,发现讨论DeepSeek的人突然少了。
几个月前它还是朋友圈的“技术顶流”,现在连广告圈的朋友都开始聊起其他AI工具。
这事儿挺有意思——为啥一个曾被捧上天的国产大模型,突然就“静音”了?
先说句实在话:DeepSeek不是不行了,而是我们对AI的热情转移了。
就像当年追《甄嬛传》时恨不得背下所有台词,现在也得给新剧腾出时间。
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三个更深层的原因。
一、用户门槛太高,普通人“玩不起”
DeepSeek刚火那阵子,我让助理试着用它优化广告文案。
小姑娘捣鼓半天,最后甩给我一句:“哥,这玩意儿比Excel难用多了。”
后来问了咱们群里的小伙伴,发现大家都在吐槽:“连提示词都要学半天,还不如直接让实习生改稿子。”
这暴露了一个致命问题——它虽然支持高分辨率图片输入、多模态处理,但普通用户要花大量时间研究提示词结构(比如信息类、结构类、控制类元素),这对每天赶KPI的打工人来说太奢侈。
反观某些一键生成文案的AI工具,反而成了办公室标配。
二、广告人集体“戒断反应”
去年DeepSeek最火的时候,朋友圈全是“3分钟生成TVC脚本”“AI自动写提案”的案例。
结果呢?客户发现这些方案看着光鲜,转化率却不见涨。
有个做母婴产品的客户吐槽:“AI写的文案像机器人在背说明书,连我家月嫂读起来都觉得假。”
这暴露出AI工具的通病——它擅长模仿套路,但缺乏真实洞察。
虽然DeepSeek能快速产出符合品牌调性的文案,但广告行业早就过了“堆砌金句”的时代。
所以现在广告人更愿意把AI当“效率工具”,而不是创意替代品。
三、赛道太挤,巨头入场分蛋糕
还记得年初那波“百模大战”吗?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纷纷升级,连老牌办公软件都嵌入了AI助手。
有个做电商的朋友说:“现在PPT自动生成方案、Excel自动算ROI,干啥还要专门跑DeepSeek?”
更狠的是,有些企业直接拿开源模型“魔改”。比如用DeepSeek R1蒸馏模型+Ollama搭建本地知识库,既省钱又好用。
这种“定制化”玩法,反而比原版更适应细分场景。就像奶茶行业从喜茶一家独大到遍地开花,用户自然会分流。
四、技术迭代太快,用户审美疲劳
说个扎心的事实:现在AI圈的更新速度比手机发布会还密集。
DeepSeek刚推出多模态功能时,大家惊呼“未来已来”,结果没多久,某平台就上线了“AI自动生成广告分镜”。技术军备竞赛里,没有永远的王者。
而且用户也开始“挑食”了。有个做直播的朋友说:“现在观众早看腻了AI生成的土味视频,反而更爱看真人主播唠嗑。”
这就像短视频刚兴起时,所有人拍卡点音乐,现在反而素人vlog更火——新鲜感过去后,真实才是稀缺品。
五、AI工具没有“永远的神”
写这篇文章前,我翻了翻自己半年前的笔记,当时还在惊叹DeepSeek能写出像样的广告提案。
现在想来,这波热度退潮反而是好事——它让我们看清一个真相: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多炫酷,而在于能不能解决具体问题。
把AI拉下神坛,才是对技术最好的尊重。
所以别急着唱衰DeepSeek。
它只是从“万众瞩目”的C位,退到了更适合的位置——就像厨房里的绞肉机,虽然不再天天被夸,但没了它还真麻烦。
未来AI的竞争,拼的不是谁更会造概念,而是谁能把自己变成“空气和水”一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