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MATLAB代码编写,七种常见聚类算法等。
代码含详细注释,数据存入Excel,替换原有的“数据集”即可。
文章目录
在MATLAB中实现七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DBSCAN、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Spectral Clustering、Fuzzy C-Means (FCM)和Self-Organizing Map (SOM),可以通过使用MATLAB自带的函数或第三方工具箱来完成。以下是每种算法的简要介绍及其对应的MATLAB代码示例。
1. K-means 聚类
% 加载数据
load fisheriris % 使用内置的数据集
X = meas;
% 设置聚类数
numClusters = 3;
% 应用K-means算法
[idx, C] = kmeans(X, numClusters);
% 绘制结果
figure;
gscatter(X(:,1), X(:,2), idx);
title('K-means 聚类');
xlabel('Sepal length');
ylabel('Sepal width');
2. 层次聚类(Hierarchical Clustering)
% 加载数据
load fisheriris
X = meas;
% 计算距离矩阵
D = pdist(X);
% 进行层次聚类
Z = linkage(D, 'ward');
% 显示树状图
figure;
dendrogram(Z);
% 切割树状图得到指定数量的簇
T = cluster(Z, 'maxclust', 3);
% 可视化结果
figure;
gscatter(X(:,1), X(:,2), T);
title('层次聚类');
xlabel('Sepal length');
ylabel('Sepal width');
3. DBSCAN
MATLAB没有直接提供DBSCAN函数,但可以通过Statistics and Machine Learning Toolbox中的DBSCANClusterer
对象或使用第三方实现。
% 加载数据
load fisheriris
X = meas(:,1:2); % 为了简化演示只取前两维
% 如果有DBSCANClusterer对象可用,可以如下使用:
% db = DBSCANClusterer('Epsilon', .5, 'MinNumPoints', 5);
% labels = db.fit_predict(X);
% 或者使用第三方实现
% 需要先下载并添加DBSCAN.m文件到路径
labels = dbscan(X, .5, 5);
% 绘制结果
figure;
gscatter(X(:,1), X(:,2), labels);
title('DBSCAN 聚类');
xlabel('Sepal length');
ylabel('Sepal width');
4. Gaussian Mixture Model (GMM)
% 加载数据
load fisheriris
X = meas;
% 创建GMM模型
gmModel = fitgmdist(X, 3);
% 分配点到最近的高斯分量
idx = cluster(gmModel, X);
% 绘制结果
figure;
gscatter(X(:,1), X(:,2), idx);
title('Gaussian Mixture Model 聚类');
xlabel('Sepal length');
ylabel('Sepal width');
5. Spectral Clustering
MATLAB没有直接提供谱聚类功能,但可以通过自定义代码实现或使用第三方工具箱。
% 示例:简单的谱聚类实现(不完整)
% 需要自己构建相似度矩阵,并进行特征分解等步骤。
% 此处省略具体实现,可参考相关文献或第三方实现。
6. Fuzzy C-Means (FCM)
% 加载数据
load fisheriris
X = meas;
% 设置聚类数
options = [3; NaN; 1e-5; 1000]; % [c; m; error; maxiter]
% 应用FCM算法
[center, U, objFun] = fcm(X, options(1,:));
% 获取最佳聚类结果
[maxU, idx] = max(U);
% 绘制结果
figure;
gscatter(X(:,1), X(:,2), idx);
title('Fuzzy C-Means 聚类');
xlabel('Sepal length');
ylabel('Sepal width');
7. Self-Organizing Map (SOM)
% 加载数据
load fisheriris
X = meas;
% 定义网络结构
net = selforgmap([8 8]); % 8x8 网格
% 训练网络
net = train(net, X');
% 查看聚类结果
Y = net(X');
classes = vec2ind(Y);
% 绘制结果
figure;
gscatter(X(:,1), X(:,2), classes);
title('Self-Organizing Map 聚类');
xlabel('Sepal length');
ylabel('Sepal width');
这些示例展示了如何在MATLAB中应用不同的聚类算法。请注意,某些算法如DBSCAN和Spectral Clustering可能需要额外的工具箱或自定义实现。此外,对于实际应用,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和预处理步骤。
为了实现主成分分析(PCA)并可视化结果,我们可以使用MATLAB来完成这一任务。以下是完整的MATLAB代码示例,包括从Excel文件中导入数据、进行PCA处理以及绘制三维散点图。
MATLAB代码实现
% 加载数据集
filename = 'data.xlsx'; % 假设你的Excel文件名为'data.xlsx'
data = readtable(filename);
% 提取特征和目标变量
X = data(:, 1:end-1); % 假设最后一列是目标变量,其余列都是特征
Y = data{:, end}; % 目标变量
% 将表格数据转换为数组
X = table2array(X);
Y = table2array(Y);
% 数据归一化
[X_norm, ps] = mapstd(X'); % 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X_norm = X_norm';
% 进行PCA降维
[coeff, score, latent, ~, explained] = pca(X_norm);
% 可视化前三个主成分
figure;
scatter3(score(:,1), score(:,2), score(:,3), 50, Y, 'filled');
xlabel('PC1');
ylabel('PC2');
zlabel('PC3');
title('PCA Visualization');
colorbar;
grid on;
% 显示解释的方差比例
disp('解释的方差比例:');
disp(explained);
% 反变换到原始空间
X_reconstructed = bsxfun(@times, score, coeff') + repmat(mean(X_norm)', size(score, 1), 1);
% 绘制重构后的数据
figure;
scatter3(X_reconstructed(:,1), X_reconstructed(:,2), X_reconstructed(:,3), 50, Y, 'filled');
xlabel('PC1');
ylabel('PC2');
zlabel('PC3');
title('Reconstructed Data Visualization');
colorbar;
grid on;
说明:
- 加载数据:首先通过
readtable
函数读取Excel文件中的数据。 - 提取特征和目标变量:假设最后一列是目标变量,其余列都是特征。
- 数据预处理:使用
mapstd
函数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 PCA降维:使用
pca
函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前三个主成分。 - 可视化:使用
scatter3
函数绘制三维散点图,并使用颜色表示不同的类别。 - 解释的方差比例:显示每个主成分解释的方差比例。
- 反变换:将降维后的数据反变换回原始空间,并绘制重构后的数据。
示例输出:
- 三维散点图:展示PCA降维后的数据在前三主成分上的分布。
- 解释的方差比例:每个主成分解释的方差比例。
- 重构后的数据:反变换后的数据在原始空间中的分布。
希望这段代码能满足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