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检索与识别算法的实验分析与应用
在图像检索和识别领域,有众多算法不断涌现以提升性能。本文将围绕两种不同的算法展开,一种是基于距离的多路径量化(DMPQ)算法用于对象和场景检索,另一种是基于增强全局和局部主角度的图像集人脸识别算法,通过实验分析它们的性能。
实验数据与环境
为评估算法性能,使用了两个具有挑战性的图像数据库:
- 对象识别基准图像数据库 :由Nistér等人提供,包含10,200张图像,每四张一组。同一组中的图像是从不同位置或不同光照条件下拍摄的同一对象。
- 卢布尔雅那城市图像数据库 :由Omercevic等人提供,用于位置识别,包含612张城市环境图像,覆盖面积为200×200平方米。在34个观测点,每个点以6个方向和3个倾斜角度拍摄18张图像。
所有实验均在配备奔腾IV双核2.0 GHz处理器和2GB内存的PC上执行。
DMPQ算法实验
参数设置
在DMPQ算法中,有三个重要参数:构建词汇树时的子向量维度$D_{sub}$,以及DMPQ算法量化中的两个阈值$t_{c}$和$t_{d}$。
- 子向量维度$D_{sub}$ :选择对象识别数据库的前2000张图像作为参数设置的测试基准和构建词汇树的离线训练数据集。从这2000张图像中生成150万个SIFT特征向量。检索质量通过平均检索准确率(ARA)衡量,公式为:
[ARA = \frac{1}{4n}\sum_{i = 1}^{n} cnt_{i}]
其中$cnt_{i}$表示与第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