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Ubuntu服务器故障排查全攻略

Ubuntu服务器故障排查全攻略

1. 根本原因分析的重要性

根本原因分析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不同的问题能让我们明白哪些事情不该做,或者怎样做得更好。比如,在处理虚拟机服务器故障时,我们得到的教训是遵循Citrix的最佳实践,使用三台服务器构建集群,而非两台。有时候,问题可能是其他技术人员未遵循正确指令或犯了错误导致的。

进行根本原因分析的价值在于,当问题再次出现时,我们能清晰回忆起上次的情况以及解决方法。毕竟,我们都容易遗忘重要细节。在组织中,根本原因分析还能向利益相关者展示我们不仅能解决问题,还能合理预防问题再次发生。

2. 查看系统日志

当确定问题范围后,我们可以着手查找问题的潜在根源,这通常需要查看服务器上的日志文件。Linux系统的日志功能强大,许多应用程序在事件发生时会记录日志。若出现问题,我们可能能在应用程序的日志文件中找到相关信息。

2.1 日志文件的类型

在Ubuntu系统中,日志文件主要分为系统日志和应用程序日志:
- 系统日志 :由系统发行版创建,用于记录重要的系统事件,不特定于某个应用程序,如 /var/log/auth.log (授权日志)和 /var/log/dpkg.log (记录软件包安装和升级信息)。
- 应用程序日志 :在安装应用程序时创建,记录该应用程序的相关事件。例如,安装Apache后,会在 /var/log/apache2 目录下创建日志文件;MySQL和MariaDB的日志文件则位于 /var/log/mysql 目录。

2.2 查看日志文件的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查看日志文件的方法:
- cat命令 :用于打印整个日志文件内容。例如,查看Apache访问日志:

# cat /var/log/apache2/access.log

不过,该命令会打印整个文件,若文件较大,可能无法查看全量内容,还可能占用服务器资源。
- tail命令 :默认显示文件的最后十行。例如:

# tail /var/log/apache2/access.log

若想查看更多行,可以使用 -n 选项指定行数,如查看最后100行:

# tail -n 100 /var/log/apache2/access.log

-f 选项可实时跟踪日志文件,当有新的日志条目写入时,会实时显示:

# tail -f /var/log/apache2/access.log
  • less命令 :允许使用键盘的上下翻页键滚动查看日志文件,按 Q 键退出。例如:
# less /var/log/apache2/access.log
2.3 不同日志文件的作用
  • /var/log/auth.log :授权日志,包含服务器的认证尝试信息,如本地登录和通过OpenSSH的登录。在排查安全问题或OpenSSH访问故障时非常有用。例如,若出现大量登录尝试,可能意味着存在入侵企图,应立即阻止相关IP地址。
  • /var/log/syslog :系统日志,记录了许多不同的信息,是Ubuntu日志中的“万能工具”。若某个守护进程没有自己的日志文件,其日志可能会记录在此。此外,还包含cron作业、dhclient守护进程(负责从DHCP服务器获取IP地址)以及systemd初始化守护进程的相关信息。
  • /var/log/dpkg.log :记录软件包的安装和升级信息。当服务器在更新后出现异常时,可查看此日志确定哪些软件包被更新。
2.4 处理压缩日志文件

日志文件通常会被 logrotate 工具定期压缩和轮换。在 /var/log 目录下,带有 .gz 扩展名的文件即为压缩日志。可以使用 zcat 命令直接查看压缩文件内容:

# zcat /var/log/syslog.2.gz

也可以使用 zless 命令,其功能与 less 命令类似。

2.5 dmesg命令

dmesg 是一个独立的命令,可在文件系统的任何位置执行,无需root权限。它用于查看Linux内核环形缓冲区的日志条目,在排查硬件问题时非常有用。

2.6 日志查看技巧

当遇到问题时,建议在尝试重现问题的同时查看日志文件。使用 tail -f 命令可以实时观察日志文件的更新,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例如,在处理插入闪存驱动器无反应的问题时,通过跟踪日志,发现系统内核能识别硬件,但桌面环境未更新显示,从而确定问题是软件层面的,而非硬件故障。

以下是查看日志文件的方法总结表格:
| 命令 | 功能 | 示例 |
| ---- | ---- | ---- |
| cat | 打印整个日志文件内容 | # cat /var/log/apache2/access.log |
| tail | 显示文件最后几行,可指定行数或实时跟踪 | # tail /var/log/apache2/access.log
# tail -n 100 /var/log/apache2/access.log
# tail -f /var/log/apache2/access.log |
| less | 可滚动查看日志文件,按Q退出 | # less /var/log/apache2/access.log |
| zcat | 直接查看压缩日志文件内容 | # zcat /var/log/syslog.2.gz |
| zless | 类似less,用于查看压缩日志文件 | - |
| dmesg | 查看Linux内核环形缓冲区日志条目 | # dmesg |

mermaid流程图如下:

graph LR
    A[确定问题范围] --> B[查找潜在根源]
    B --> C[查看日志文件]
    C --> D{日志文件类型}
    D --> E[系统日志]
    D --> F[应用程序日志]
    E --> G[查看/var/log/auth.log等]
    F --> H[查看/var/log/apache2等]
    C --> I{查看方法}
    I --> J[cat命令]
    I --> K[tail命令]
    I --> L[less命令]
    I --> M[zcat命令]
    I --> N[zless命令]
    I --> O[dmesg命令]
3. 追踪网络问题
3.1 网络连接性检查

TCP/IP 网络在当今世界至关重要,但出现问题时排查起来可能很棘手。Ubuntu 提供了实用的工具来定位网络问题。

首先要检查网络连接性,因为无法连接到网络,服务器就基本无法使用。大多数情况下,Ubuntu 能识别各种网卡,并在有 DHCP 服务器的范围内自动连接到网络。排查时,先检查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确保网络电缆两端都插紧,有时电缆本身可能出现故障,需要使用电缆测试仪检查是否有干净的信号。

3.2 路由问题排查

路由问题有时较难排查,但逐个测试目标点通常能找出问题所在。路由问题的典型症状包括无法访问其他子网的设备,或者虽能访问内部设备但无法访问互联网。

排查潜在的路由问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 查看路由表 :使用 route -n 命令打印当前路由表信息。例如:

# route -n
假设输出显示默认网关为`10.2.150.1`,这意味着所有目标地址为`0.0.0.0`(即所有流量)的数据包都将通过该网关离开。此时应尝试使用`ping`命令测试该默认网关是否可达。
  1. 进行 ping 测试 :如果无法 ping 通默认网关,那么问题就找到了。若能 ping 通,可安装并使用 traceroute 命令。该命令默认不可用,需安装 traceroute 包:
# apt-get install traceroute
安装完成后,对目标主机(如外部 URL)运行`traceroute`命令,以找出连接中断的位置:
# traceroute example.com
`traceroute`命令会显示从本地到目标的每一跳,通过它可以看到连接链在何处中断,有可能问题不在本地网络,而是出在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处。
3.3 DNS 问题排查

DNS 问题不太常见,但掌握一些技巧也能解决。DNS 故障的症状通常是主机无法通过名称访问内部或外部资源。判断问题是出在内部还是外部主机,有助于确定是本地 DNS 服务器还是 ISP 的 DNS 服务器有问题。

排查 DNS 问题的步骤如下:
1. ping 已知 IP 地址 :首先尝试 ping 网络上已知的 IP 地址,最好是默认网关。如果能 ping 通但无法通过名称 ping 通,可能存在 DNS 问题。同时,也可以尝试 ping 外部资源,如网站,以缩小问题范围。
2. 检查 DNS 服务器配置 :查看 /etc/resolv.conf 文件,确定分配给机器的名称服务器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可以临时删除错误的条目,替换为正确的 IP 地址。但这只是临时解决方案,还需调查无效 IP 地址是如何产生的,通常这些地址是由 DHCP 服务器分配的。如果使用静态 IP 地址,可能是 /etc/resolv.conf 文件中存在拼写错误。
3. 临时切换 DNS 提供商 :如果无法解析外部网站,可以临时将本地机器的 DNS 提供商切换为 Google 的 DNS 服务器( 8.8.8.8 8.8.4.4 )。如果切换后能访问外部资源,那么很可能是当前的转发器有问题。
4. 使用 dig 和 nslookup 命令 dig nslookup 命令可用于测试服务器的 DNS 设置。例如:

# dig example.com
# nslookup example.com
`dig`命令会显示 DNS 区域文件中与地址(A)记录相关的信息,首次使用时会显示响应时间,后续再次运行时响应时间应更短,可用于排查缓存问题。
3.4 硬件支持问题

网络硬件支持也至关重要。如果 Linux 内核不支持网络硬件,插入网线时系统可能无法识别,或者在无线网络中无法显示附近的网络。

Ubuntu 的硬件支持大多集成在内核中,但也有例外。当遇到未被识别的网络硬件时,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 获取硬件信息 :使用 lspci 命令结合 grep 搜索网络设备的硬件信息:

lspci | grep -i net
例如,输出可能显示有线和无线网络卡的信息:
01:00.1 Ethernet controller: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 Ltd. RTL8111/8168/8411 PCI Express Gigabit Ethernet Controller (rev 12)
02:00.0 Network controller: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8260 (rev 3a)
  1. 搜索硬件支持信息 :使用搜索引擎,以“<硬件名称> Ubuntu”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找相关的硬件支持信息。如果需要安装特定的软件包,搜索结果可能会提供线索。在没有网络访问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从其他计算机下载软件包,通过闪存驱动器传输到服务器。
3.5 DHCP 问题排查

DHCP 正常工作时非常方便,但出现问题时会让人沮丧。DHCP 问题通常是由于可用 IP 地址不足、DHCP 守护进程( isc-dhcp-server )未运行、配置无效或主机时钟不同步等原因导致的。

排查 DHCP 问题的方法如下:
1. 查看系统日志 :如果服务器无法通过 DHCP 获取 IP 地址,可查看系统日志 /var/log/syslog 中与 dhcpd 相关的事件。虽然没有直接命令可以查看 DHCP 服务器剩余的 IP 地址租约数量,但如果租约耗尽,系统日志中可能会有相关记录。可以使用 tail -f 命令实时跟踪系统日志:

# tail -f /var/log/syslog
  1. 调整租约时间 :有时,DHCP 租约不足可能是因为设置了过长的租约时间。对于大多数网络,一天的租约时间通常就足够了。可以参考相关资料来配置 isc-dhcp-server 守护进程。

以下是网络问题排查的步骤总结表格:
| 问题类型 | 排查步骤 | 相关命令 |
| ---- | ---- | ---- |
| 连接性问题 | 检查电缆连接,使用电缆测试仪 | - |
| 路由问题 | 查看路由表,ping 默认网关,使用 traceroute 命令 | route -n
ping
traceroute |
| DNS 问题 | ping 已知 IP 地址,检查 /etc/resolv.conf 文件,临时切换 DNS 提供商,使用 dig 和 nslookup 命令 | ping
dig
nslookup |
| 硬件支持问题 | 使用 lspci 命令获取硬件信息,搜索硬件支持信息 | lspci | grep -i net |
| DHCP 问题 | 查看系统日志,调整租约时间 | tail -f /var/log/syslog |

mermaid 流程图如下:

graph LR
    A[网络问题] --> B{问题类型}
    B --> C[连接性问题]
    B --> D[路由问题]
    B --> E[DNS 问题]
    B --> F[硬件支持问题]
    B --> G[DHCP 问题]
    C --> H[检查电缆连接]
    C --> I[使用电缆测试仪]
    D --> J[查看路由表]
    D --> K[ping 默认网关]
    D --> L[使用 traceroute 命令]
    E --> M[ping 已知 IP 地址]
    E --> N[检查 /etc/resolv.conf 文件]
    E --> O[临时切换 DNS 提供商]
    E --> P[使用 dig 和 nslookup 命令]
    F --> Q[使用 lspci 命令获取硬件信息]
    F --> R[搜索硬件支持信息]
    G --> S[查看系统日志]
    G --> T[调整租约时间]

综上所述,Ubuntu 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日志文件,通过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我们能够有效地排查服务器故障,确保服务器的稳定运行。无论是系统日志的查看还是网络问题的追踪,都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和逐步排查,以找到问题的根源并解决问题。

基于数据驱动的 Koopman 算子的递归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化,用于纳米定位系统的预测控制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数据驱动的Koopman算子的递归神经网络模型线性化”展开,旨在研究纳米定位系统的预测控制方法。通过结合数据驱动技术与Koopman算子理论,将非线性系统动态近似为高维线性系统,进而利用递归神经网络(RNN)建模并实现系统行为的精确预测。文中详细阐述了模型构建流程、线性化策略及在预测控制中的集成应用,并提供了完整的Matlab代码实现,便于科研人员复现实验、优化算法并拓展至其他精密控制系统。该方法有效提升了纳米级定位系统的控制精度与动态响应性能。; 适合人群:具备自动控制、机器学习或信号处理背景,熟悉Matlab编程,从事精密仪器控制、智能制造或先进控制算法研究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实现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数据驱动线性化建模;②提升纳米定位平台的轨迹跟踪与预测控制性能;③为高精度控制系统提供可复现的Koopman-RNN融合解决方案; 阅读建议:建议结合Matlab代码逐段理解算法实现细节,重点关注Koopman观测矩阵构造、RNN训练流程与模型预测控制器(MPC)的集成方式,鼓励在实际硬件平台上验证并调整参数以适应具体应用场景。
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基于51单片机的DDS(直接数字频率合成)信号波形发生器设计方案,适合电子爱好者、学生以及嵌入式开发人员学习和实践。该方案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51单片机(以AT89C52为例)结合AD9833 DDS芯片来生成正弦波、锯齿波、三角波等多种波形,并且支持通过LCD12864显示屏直观展示波形参数或状态。 内容概述 源码:包含完整的C语言编程代码,适用于51系列单片机,实现了DDS信号的生成逻辑。 仿真:提供了Proteus仿真文件,允许用户在软件环境中测试整个系统,无需硬件即可预览波形生成效果。 原理图:详细的电路原理图,指导用户如何连接单片机、DDS芯片及其他外围电路。 PCB设计:为高级用户准备,包含了PCB布局设计文件,便于制作电路板。 设计报告:详尽的设计文档,解释了项目背景、设计方案、电路设计思路、软硬件协同工作原理及测试结果分析。 主要特点 用户交互:通过按键控制波形类型和参数,增加了项目的互动性和实用性。 显示界面:LCD12864显示屏用于显示当前生成的波形类型和相关参数,提升了项目的可视化度。 教育价值:本资源非常适合教学和自学,覆盖了DDS技术基础、单片机编程和硬件设计多个方面。 使用指南 阅读设计报告:首先了解设计的整体框架和技术细节。 环境搭建:确保拥有支持51单片机的编译环境,如Keil MDK。 加载仿真:在Proteus中打开仿真文件,观察并理解系统的工作流程。 编译与烧录:将源码编译无误后,烧录至51单片机。 硬件组装:根据原理图和PCB设计制造或装配硬件。 请注意,本资源遵守CC 4.0 BY-SA版权协议,使用时请保留原作者信息及链接,尊重原创劳动成果。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