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动信息与三维空间感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够在三维空间中准确地定位物体,这一能力对于我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至关重要。它依赖于我们对远处物体的大小、距离、方向、运动、方位和形状的视觉感知。然而,空间感知并非总是准确无误的,无数的空间错觉现象表明,其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体周围的环境信息以及观察者当前的状态、行为和过往经验。
1. 理论背景
空间感知的信息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视网膜图像的静态和动态结构特征,被称为“基于光线的信息”;另一类是对眼睛运动、指向和聚焦位置的有意识或无意识“记录”,即“基于传出的信息”。这两类信息虽然有所区别,但在功能上却紧密相连。例如,基于光线的信息的获取通常需要适当的视觉运动调整,而基于传出的信息的有效变化也几乎总是需要足够的光线刺激。
历史上,对于空间错觉和真实空间感知的解释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倾向。早期对空间错觉的解释多依赖于基于光线的信息的变化,如13世纪的罗杰·培根通过填充距离和空距离的观察,解释了月亮错觉,并提出了“大小 - 距离不变性假说”。而早期关于真实空间感知的理论则更强调眼动过程的作用,如笛卡尔认为正常的距离感知依赖于我们感知眼睛的会聚角度和焦距的先天能力。
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信息的重要性都得到了大量实验的验证,但对于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存在很大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基于光线的信息更为有效,而另一种观点则强调眼动活动对于空间感知的首要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感知和运动过程视为一个统一系统的互补方面,认为需要一个更全面的理论来综合这两种信息。
2. 眼动调节与距离感知
为了在不同距离清晰地看到物体,眼睛需要进行两种眼动调节:双眼会聚和视觉调节。双眼会聚通过眼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56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