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人脸识别技术全解析
1. 引言
3D 人脸识别在现代生物识别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能够提供比 2D 人脸识别更准确、更可靠的身份验证。然而,3D 人脸识别数据往往存在各种问题,如尖峰、孔洞、噪声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预处理步骤,同时还涉及特征提取和分类等关键环节。本文将详细介绍 3D 人脸识别的各个步骤及其相关技术。
2. 3D 人脸识别预处理
2.1 尖峰去除
尖峰主要由镜面反射区域引起,在人脸中,眼睛、鼻尖和牙齿是尖峰容易出现的三个主要区域。例如,眼球晶状体有时会在人脸前方形成实像,导致正尖峰;眼睛的镜面反射会在眼睛后方形成激光的图像,导致负尖峰。此外,光泽的面部妆容或油性皮肤也可能在脸部其他区域导致尖峰。
去除尖峰的方法有多种:
- 标准中值滤波 :检查网格或距离图像中每个点的小邻域,并将其深度(Z 坐标值)替换为该小邻域的中值。这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可能会削弱精细的表面细节。
- 阈值处理 :对该点的深度与其邻居深度的中值之间的绝对差值进行阈值处理。只有当超过阈值时,才将该点的深度替换为中值,或者将其删除,稍后用更复杂的方案填充。
这些方法在高分辨率数据中效果较好,但在低分辨率数据中,当面部表面相对于视角较陡时,可能会出现问题。此时,可以相对于局部表面方向检测尖峰,但这需要计算表面法线,而尖峰会破坏表面法线的计算。可以采用迭代过程,循环计算表面法线并去除尖峰,即使对于相对低分辨率的数据,也能得到一组干净、未损坏的表面法线。
2.2 孔洞和缺失数据填充
3D 数据除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