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人脸识别技术全解析
1. 引言
人脸识别作为一种社会可接受的生物识别方法,能够以非侵入的方式实现。过去四十多年来,基于 2D 图像的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但在应对光照和姿态变化时面临诸多挑战。相比之下,3D 人脸识别在过去十年中受到了大量研究关注和媒体宣传。随着价格亲民的 3D 扫描仪日益普及,研究人员提出了众多算法,并举办了一系列竞赛来评估其性能。如今,市场上已出现一些商用的 3D 人脸识别系统。
2D 图像受场景几何、成像几何、场景反射率和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同场景在不同视角或光照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外观。对于人脸图像而言,姿态和光照变化所导致的差异,远大于相同姿态和光照条件下不同个体图像之间的差异。因此,基于 2D 图像的人脸识别算法往往难以应对这些成像变化。
而 3D 人脸扫描数据更直接地反映了场景的几何形状,受环境光照和视角(即面部姿态)的影响较小。不过,3D 成像并非完全不受姿态影响,单台 3D 相机视野有限,会出现自遮挡问题,导致只能获取部分表面信息。此外,3D 相机对强光环境较为敏感,在主动成像时,强光会干扰对投影光图案的检测,可能造成 3D 数据缺失。姿态变化还会影响成像表面的方向,进而改变投影光的覆盖范围和反射回相机的光量,增加测量表面几何形状的噪声。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3D 成像用于人脸识别仍比 2D 成像具有明显优势。3D 面部形状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识别线索,也能用于多模态 2D/3D 识别方案,还能辅助 2D 图像人脸识别进行姿态校正。同时,3D 人脸识别在处理面部表情变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可通过构建表情不变的面部表面表示、建模非刚性表面变形或仅考虑面部较刚性的上部区域等方法来实现。
使用 3D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