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 环境下的软件管理指南
1. 软件包管理概述
在不同的 Linux 或 Unix 环境中工作时,我们常常需要添加或删除软件。通常,这可以通过软件包管理器来完成,不过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方法。
软件包管理器和编程环境中管理库的工具(如 npm、gem、pip、go get、maven、gradle 等)原理相同。它将构成软件的众多配置和二进制文件抽象成一个整洁的“包”,就像 Windows 的 .exe 或 .msi 安装程序、macOS 的 .dmg 安装程序一样。此外,大多数 Linux 软件包管理器还为安装过程增加了一层安全性:
- 使用安全传输(TLS)进行下载。
- 对软件包本身进行加密签名,以证明作者的身份。
不同的 Linux 发行版使用不同的软件包管理器,常见的有:
- homebrew(macOS)
- apt(Ubuntu 和基于 Debian 的系统)
- pacman(Arch)
- apk(Alpine)
开发者在使用软件包管理器时,常见的操作有:
- 安装新软件包,例如应用程序运行所需的依赖项。
- 检查已安装的软件包。
- 更新当前安装的软件包,以确保使用的是最新版本。
- 删除软件包,即从系统中卸载它。
2. 常用软件包管理操作
2.1 更新本地仓库缓存
在安装或删除软件包之前,需要确保本地软件包缓存是最新的。否则,可能会安装到旧版本的软件。不同软件包管理器更新缓存的命令如下:
| 软件包管理器 | 命令 |
| —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