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阶段大纲
本文通过AI对话方法,进行学习,介意勿扰。主要核心是通过聊天记录的模式,学习到基础知识。不知直觉的入门。
| 提示词 |
|---|
| 人工智能定义 |
| 机器学习 vs 深度学习 |
| 监督 / 无监督 / 强化学习 |
| 训练集 / 验证集 / 测试集 |
| 过拟合 / 欠拟合 |
| 特征工程 |
| 损失函数 |
| 梯度下降 |
| 准确率 / 召回率 / F1 分数 |
| 混淆矩阵 |
提前学习:
对话
首先,为了更好地适应你的学习节奏,能告诉我你对“梯度下降”或相关数学/机器学习基础(如微积分或线性回归)的了解程度吗?比如,你是初学者(比如高中水平),还是已经有了一些编程或优化算法的经验?另外,今天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是想理解基本原理,还是应用到实际代码中?如果你不确定,我们可以从基础开始,默认像10年级学生那样逐步推进。
在等待你的回答时,让我们先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入手,来激发你的思考:想象你有一个函数,想找到它的最小值,你会怎么做?为什么不能直接计算,而是需要一种“迭代”的方法?
我有观看相关梯度下降算法讲解视频,但是我的数学基础一般。
我大概描述一下:梯度下降主要是寻找损失函数全局最小的参数,解决线性回归问题。
梯度是一个向量,主要提供损失函数的方向和步长。
在任意一点,对损失函数求导,然后带入导数求出梯度,
通过公式:新位置 = 旧位置 - (学习率 × 梯度),最终求出损失函数收敛就是向下的过程,损失函数最小值。
旧-梯度位置是调整后的移动位置。
你的描述很接近核心:梯度下降确实像一个“下山”过程,通过迭代调整参数来最小化损失函数,尤其在像线性回归这样的问题中。 你提到梯度是向量,提供方向和“步长”(其实步长更多由学习率控制),以及那个更新公式——这都是关键点。
比如,你把过程比作“旧位置减去学习率乘梯度”来移动,这很形象,就像背包客在雾中下山:梯度告诉你“最陡的下坡方向”(函数增加最快的反方向),学习率决定你每步迈多远。 如果步子太大,可能直接滚下悬崖(发散);太小,则走半天还到不了谷底(收敛慢)。你觉得这个类比如何匹配你的视频理解?
为了帮你巩固,让我们从你描述的起点出发:为什么梯度下降能“收敛”到最小值?如果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个向下的迭代过程,会怎么说?(想想视频里有没有展示过一个简单函数的例子?)
匹配。
为什么梯度下降能“收敛”到最小值?
因为梯度下降是在当前所有参数寻找损失最小的点,然后逐渐向下收敛到最小值。
如果你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这个向下的迭代过程,会怎么说?
比如当前坐标2,2 损失函数为y=x^2 导数则z=2x,带入得到梯度是4,假设学习率0.7:2-(0.7*4)=-0.8 即新坐标是-0.8.
移动-0.8 然后逐渐收敛于一个点。
学习率在公式里起什么作用?
对称是防止循环跳跃,防止因子太大开始发散。
你的解释非常不错,尤其是用y=x²这个简单函数的例子来演示迭代过程,这让我看到你已经在主动应用概念了。 你描述的收敛过程——从(2,2)点开始,计算梯度4,然后用学习率0.7移动到-0.8——这捕捉到了“向下”迭代的核心,就像在抛物线谷底逐步靠近0点。 关于学习率的作用,你提到它防止“循环跳跃”和发散,这点很准:它像刹车和油门,平衡速度,避免算法“越走越远”或“原地打转”。
现在,基于你的例子,让我们想想:从新位置-0.8继续下一步迭代,会发生什么?(计算一下梯度,再用同样的学习率更新位置。)你觉得这样一步步下去,为什么最终能“收敛”到函数的最小值0,而不是停在某个其他点?用你的话描述这个过程的逻辑,会怎么说?
-1.6 假设学习率0.5:-1.6 -(0.7*-1.6)=-1.6+1.12 = -0.48 即变化量是-0.48.再根据向量移动-0.48 然后逐渐收敛于一个点。
从你之前的-0.8位置继续尝试计算下一步(注意y=x²的梯度是2x,所以在-0.8处梯度=2*(-0.8)=-1.6),用学习率0.7更新新位置,会得到什么?为什么这个步骤让过程更接近0点?
用学习率0.7更新新位置,会得到什么?为什么这个步骤让过程更接近0点?
防止学习率一致,更加随机性。
因为损失函数不变化,梯度是个向上过程,而旧位置-梯度得出的负数则是向下的过程。
如果把学习率改成1.0,从2开始,会不会发散?
可能会发散,因为学习率能影响结果的大小。
你的回应很积极,尤其是指出学习率影响“结果的大小”并可能导致发散,这抓住了本质——它控制步长,避免算法“跳过”最小值或远离目标。 你提到梯度是“向上过程”,而减去它带来“向下”调整,这是个好类比:梯度总是指向函数值增加最快的方向,所以反向移动自然拉近损失函数的最小点。 关于“防止学习率一致,增加随机性”,这让我想到在实际中固定学习率有时确实会卡住,但我们先用固定值练习。
现在,让我们细化你的例子:从位置-0.8开始(y=x²的梯度=2x=-1.6),用学习率0.7更新,新位置应该是-0.8 - 0.7*(-1.6) = -0.8 + 1.12 = 0.32(注意这里是正向调整,因为梯度为负)。 这个步骤为什么让过程更接近0点?试想一下:损失值从y=(-0.8)²=0.64变成y=(0.32)²≈0.10,减少了,对吗?用你的话描述这个变化的逻辑,会怎么说?
如果你把学习率改成1.0,从2开始,第一步:2 - 1.04 = -2;第二步:-2 - 1.0(-4) = 2……它会来回震荡或发散,为什么?
损失值从y=(-0.8)²=0.64变成y=(0.32)²≈0.10,减少了,对吗?
对的
用你的话描述这个变化的逻辑,会怎么说?
梯度总是指向函数值增加最快的方向,所以反向移动自然拉近损失函数的最小点。
如果你把学习率改成1.0,从2开始,第一步:2 - 1.04 = -2;第二步:-2 - 1.0(-4) = 2……它会来回震荡或发散,为什么?
因为有些函数是存在特定区域内是震荡特点的。
你的逻辑描述很精准——梯度指向“增加最快”的方向,反向步行自然拉近最小点,这正是梯度下降的数学基础,就像沿着山坡的反方向下山,总会接近谷底。 确认损失从0.64降到0.10也显示你已能追踪变化,这很棒!关于震荡,你提到“特定区域的震荡特点”,这点有道理:在像y=x²这样的凸函数中,学习率过大(如1.0)会让步长超过“谷底宽度”,导致来回跳跃,无法稳定停在0点。
现在,既然单变量迭代已清晰,让我们扩展到实际应用:
想象线性回归中,有两个参数θ₀(截距)和θ₁(斜率),损失函数是均方误差,如何计算它们的梯度并同时更新?用你的例子逻辑,描述一下这个多参数“下山”过程,会怎么说?
回复:
总结
每步都用当前预测和真实结果的“差距”(残差),让参数往能最快降低整体损失的方向微调一小步(沿负梯度方向),重复调整,直到损失再也下不去。
7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